首頁 > 青州名人冀鍊二三事
青州名人冀鍊二三事
冀鍊(1513—1587),字純夫,號康川,青州鄭母村人。世代書香門第。其父冀九經以貢生出身授浚縣教諭。其二伯父冀九皋以舉人出身任延安府通判。其叔祖父冀琮以貢生任三河縣知縣,以孝感天地,皇封“孝子”。九經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冀鍊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生活,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品操。據光緒《益都縣圖志》記載,冀鍊“生而歧嶷,風骨端重,向學純篤”。倜儻不羈,才華橫溢。他熟讀儒家經典,自六經書傳以及濂洛關閩諸大儒經書,無不成頌。其學以誠為主,以敬為宗,舉止語默,皆有成法,毅然以圣賢為必可師,以天下國家為己任。說:“不如是虛過一生矣。”明嘉靖十三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嘉靖二十一年,以冀鍊為首創修《冀氏族譜》,立一譜說(序)二世系,三家傳,四宗約。紀其系、明其世、著其名、及其配。并說:譜明而天下為家,譜廢而家為行路。《冀氏族譜》自冀鍊創修以來,相繼八次續修,從未斷續。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冀鍊考中進士,授官江蘇興化知縣。母病故歸家丁憂,未滿父又故,續憂。丁憂期滿,補長安縣。在知縣任上,屢決懸案,平反冤獄。抑制豪強,扶持農桑。他主張以孝悌教化百姓,盡量減少刑罰,以致民風大變。他曾說:“一家化,即一家為商周,一邑化即一邑為唐虞。”大家都認為是至理名言。
由于政績突出,冀鍊升任戶部主事,再升戶部郎中。在任期間,他受命到宣化府督察軍餉。兵餉一到,即如數發放。有個老吏悄悄告訴他說:“這兵餉中包含大人您的‘羨銀’,應該首先拿出來。”所謂羨銀,就是回扣。冀鍊回答說:“即然這樣,就先按照舊例辦理吧。”到了年終,冀鍊將所有積存的羨銀拿出來分給將士,并解釋說:“今年皇上念你們守衛邊疆勞苦,所以賜給年終獎勵。”將士同聲歡呼萬歲。那個老吏不理解,對冀鍊說:“這本來是大人您應該拿取的,即便不拿,為何不明白告訴大家是您賞賜的,而托言朝廷呢?”冀鍊回答:“這項銀兩本來就是兵餉,來自朝廷,現在以兵之餉仍歸之于兵,使他們感謝朝廷恩德,而且也不牽扯前任過錯,豈不是兩全其美嗎。”老吏嘆服說:“大人高見,以社稷為重,不計個人得失。舍利而用智,坦蕩而明理,古大臣之風也。”在任期間,軍糧緊缺,食鹽尚多,以鹽易糧,解決了軍糧緊缺的問題,受到上級的表彰。
嘉靖四十年(1561年),冀鍊回朝,升任光祿寺少卿,又改任順天府丞。嘉靖四十三年,受青州知府杜思邀請,為重修穆棱關撰寫了一篇碑文,全文如下:嘉靖壬戌之夏,青州守四明杜公自淮上過穆棱。見關樓傾圮,兵防疏廢,慨焉曰:“是尚不可以屹屹磊磊乎?乃茲塌焉毀也。”即至青,則明政刑慎,法度飭庶,官興禮樂,東方之政行焉。乃下令曰:“夫穆棱界臨朐、沂水二縣之中,蓋徐淮之走集,三齊之藩蔽也。天險不修,何以言治?”其增防補士,量添弓兵二十人,通前四十人,為之室,令帶家小隨住,備非常,嚴啟閉。慕而就遷者聽。關上為之樓,關內為之館。棲過賓便哨望焉。守關諸役許盡墾關旁荒地,過關商旅免盤詰隨行貨物,或礦盜橫發,仍令近關鎮店保甲同弓兵并力捕獲,有司恪遵如令。蓋自是而樓館巍岌,兵防密翼,望之屹屹磊磊,天除裒然。行旅懼法而珍,暴客望旗聞柝膽寒心怵,馬將度而轡為之回也,斯杜公之績也。冀子聞之曰:“高矣!杜公之治。”或問冀子:“何以高杜公之治?”曰“關防疏廢,非先王意也。書言慎固封守易言,王公設險,重門擊柝,以待暴客。且圣人豈不知德禮政刑可以柔天下,而何急關梁為哉?夫固以蜂蠆有毒,桃蟲為鳥,小不慎則大廢。是以王者之道如龍首高居遠望,深視審聽慮周千里之外,何有罷堠廢險可無外患者乎?而況穆棱襟帶徐淮,橫跨海岳,蓋南北海之喉也。”昔劉裕北征,過大峴,指天而喜。夫大峴,即今穆棱關,是可知其勝矣。往昔兩過穆棱,怪其無守,問之,云:“泰久略。”今杜公獨建修之,振已廢之險,謹無形之防,銷未然之患,非長駕遠慮抱龍首之念能然耶?邊腹諸公咸若是銷患于無形,息奸于未然。又聞杜公為政廉清明潔,約己濟物,重禮樂、信義,政刑簡肅,創修郡志是有志于尚父、伯禽之遺列者乎!豈但謹關梁已哉!吾故嘆而高之,亦欲后賢師焉。
乙丑春三月上浣之吉、初授中順大夫、順天府府丞、前光祿寺少卿、郡人冀鍊撰。
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以督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擒妖寇,督河工,受上賞,調上谷,練兵選將,躬履戌行,歲上首功數百,蒙褒獎。在巡撫河南期間,正值歲旱歉收,百姓流離失所,到處逃荒要飯,有百姓組織造反,聲勢浩大,冀鍊一面請示開倉放糧,救濟百姓,一面組織軍隊平復叛亂。秋季連降大雨黃河決口,泛濫成災,冀鍊組織數千河工及時堵住了決口。次年,改鎮宣府(今河北宣化)。再次回朝,升兵部右侍郎。隆慶三年(1569年),因病請求致仕,先后六次上疏,才得批準。隆慶五年(1571年),朝廷器重冀鍊之德才,任命他為南京兵部尚書,后又改北京戶部尚書。但冀鍊淡泊名利,都堅辭沒去赴任。
居家期間,只是杜門謝客,終日焚香靜坐。他常說:“人心淡然虛止,不容一物而無所不容。”又說:“立志須剛,剛乃能伸萬物之上。”冀鍊是位德高望重的理學名臣,應山東提督學正鄒善多次邀請,始出山到凝道書院講學。他嚴肅自持,言笑不茍。及接后生晚輩,孜孜引誘,盎然如坐春風,忘其為尊宿也。傾其所學授其徒,出其門者多俊秀,中進士者十多名,如朱鴻謨、魏浚、蔣春芳、馮琦、鐘羽正、石巖、李時輝、馮瑗、董可威等各成一代名臣。
鄭母村西文廟是宋代宰相王曾所建,及到明中期,廟已傾圮。冀鍊用己俸祿重修,晚年曾在此講學授徒,狀元趙秉忠,知縣冀道隆是他的啟蒙學童。
冀鍊生平嚴謹自持,不為虛名浮利,不作矯矯之行,而名節聞于海內。萬歷十五年(1587年)冀鍊去世,享年74歲,卒之日無以供喪,子孫鬻產以辦喪事。事聞,朝廷贈官工部尚書,謚端恪,賜祭葬。被供祀于青州“鄉賢祠”和長安縣“名宦祠”。冀鍊以清廉勤奮著稱于世,萬歷皇帝特頒“清勤堂”以勉勵冀氏家族。
工部尚書鐘羽正曾受學冀鍊,寫有《祭端恪冀老師文》,文中高度評價他的老師冀鍊功績與德行,和他對老師的崇敬之心和悲痛之情。
兵部侍郎冀鍊諭葬墓規模也挺大,在鄭母村西南角。墓地南邊是大片松林和墳塋,北邊是高大的雕龍碑,其碑文如下:諭祭端恪公文:萬歷十五年歲次丁亥十月丙辰朔越十六日皇帝遣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分守海右道右參政王庭詩諭祭:原任兵部右侍郎,贈工部尚書,謚端恪冀鍊曰:惟爾性資醇厚,操履端方。早奮賢科,薦躋卿列。中州開府,績茂拊循。上谷防胡,功收敕定。晉參留鈅,再貳地曹。屬委任之方殷,乃乞休而勇退。士類咸推其高誼,鄉評雅重其清修。哀訃來聞,朕衷惋惜。特頒恤典,并錫嘉名。爾靈有知,歆茲殊渥。還有石柱、石人、石虎、石羊。《冀氏族譜》記載占地200畝。“文革”時期全部被毀。上世紀70年代整修“大寨田”,被吉林村耕種。
來源:今日青州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