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往事之益都水泥廠
青州往事之益都水泥廠
當年的益都水泥廠曾經是全省建材行業23個重點企業之一,所產400標號水泥質量達到雙百,即內在質量100%,包裝質量100%,產品銷售于本縣與周邊各縣,一直保持良好信譽,直到2000年,因國家淘汰五小企業而關停。
益都水泥廠開工生產于1964年春,是在原縣屬企業益都縣玻璃廠、益都縣耐火材料廠的基礎上,重新整合并發展起來的。廠址位于南陽河畔瓜市橋東側高地上。益都縣玻璃廠與耐火材料廠等,都是一九五八年大煉鋼鐵期間建立的,譬如耐火材料廠就是生產煉鐵所需要的耐火磚與坩堝的,玻璃廠是利用彌河沙中石英生產玻璃制品的。
1962年,根據“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國民經濟調整八字方針,益都縣一度保留的第一鋼鐵廠關停,耐火材料廠與玻璃廠也被調整撤并合一,以生產灣水養殖所需的玻璃球為主,但也有少量水泥生產。隨著國民經濟形勢的好轉,建材工業又有新需求,縣委決定建立并發展水泥生產,遂在玻璃廠基礎上建立益都縣水泥廠。
建廠初期,益都水泥廠規模很小,設備簡陋,技術力量缺乏,全廠人員不足一百。由于縣委大力支持,全體職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揚雷鋒的奉獻精神,克服困難,使企業逐步發展起來。
水泥生產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所占料比在70%以上,紅粘土所占料比在20%以上,另需鐵礦渣、石膏少許。益都有豐富的石灰石礦藏與紅粘土層,為水泥廠提供了優質原料,但加工過程需要首先將原料烘干去濕。建廠初期,還沒有烘干設備,去濕的方法就是攤場晾曬。工人們每天攤場堆場不厭其煩,遇到陰雨天便支鐵板烘烤去濕。干燥的原料再加工就是研磨,要求精細而均勻。廠里只有一臺4米、一臺2米的機磨,還有1臺28米方面立窯,生產上的傳送過程多依靠人力,加工能力不高,日產400號水泥在200噸左右。
1968年,我中學畢業后進入水泥廠,一直干到退休。入廠后才知道,水泥行業是一個即粗重但又要求嚴謹的行業,整月與石料粘土打交道,工作很累。同時,水泥的配料、配比有要求細致加工、嚴格比例。當時,我在備料車間,原料儲存首先需要干燥去濕,方法仍然是原始的,以攤場晾曬為主,若遇到陰雨天氣,則需要用鐵板熥烙。隨著水泥的社會需求量加大,企業規模發展,儲料方面有了專用的烘干機,效益質量有所保障了。
進入七十年代,益都產業隨著產業孵化政策的實施,各廠企業似母雞下蛋,紛紛上馬,建設項目促進了水泥廠的發展。縣委、縣工業局關心水泥廠發展,工業局管從禮局長經常到水泥廠調研并親自指導,并新上了生料磨2.2×6.5m、3臺熟料研磨2.2×6.5m,新設立窯、提升機、皮帶傳送機、電子皮帶秤等相應配套設備,專門配備水泥質量檢測設備,企業有了長足的進步,生產能力大幅度提升產品質量再上檔次。此時,人員達到了800余人,益都水泥廠也被列入山東建材行業23家重點企業,產品內在質量外包裝質量連年保持雙百,產品連年保持暢銷,到1986年年產量達到9萬噸,直到2000年,因為國家關停五小企業而關停下馬。 (許貴華回述 張賢生整理)
來源:今日青州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