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南樓為何叫“魁星樓”
青州南樓為何叫“魁星樓”
魁星樓,又名南樓,為古青州市南陽城的東南角樓。位于今云門山南路與鳳凰山路交匯的十字口西北角,老青州卷煙廠西院內。南陽城始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北宋初年,修復南陽城時增建角樓。宋末元初及元末明初,戰爭頻繁,角樓毀于兵燹。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新修建南陽城,“增崇數尺,壘石甃甓”,即用磚石將城墻增高數尺,加固甕城井池。同時修筑四座城門,東門稱“海晏”,西門稱“岱宗”,南門稱“阜財”,北門稱“瞻辰”。南樓也得以重修。
“南樓夜雨”是古“青州十景”中著名的景點之一。所謂“南樓夜雨”,并非是夜晚到南樓上去觀雨,更不是南樓夜里會下雨。而是因著南樓周圍植有許多挺拔參天的白楊樹,夏秋季節,經風一吹,楊葉“嘩嘩”作響,聽上去猶如下雨的聲音。尤其在更深人靜的夜晚,那淅瀝的聲音更加驚心動魄,令人倍感凄涼。這情景正好迎合了一批失意官宦和落魄文人的心境,諸多游子離客羈旅青州,閑暇無聊之際便登上南樓,借“夜雨”的凄涼寄托千里幽思,或借酒澆愁,或吟詩作賦,抒發胸懷。久而久之,便有了“南樓夜雨”的佳景美名。
南樓為什么又叫魁星樓呢?有兩種說法。一是南樓氣勢恢宏,面廈三間,進深一間,兩層重檐,勾心斗角,四面圍廊,立柱歇山,一色的磚木結構,碧瓦紅窗,雕龍鐫鳳,古樸典雅。整個建筑長27米,厚15米,連同城墻墻基通高24米,在當時的南陽城中,堪稱樓廈房舍之魁,登樓覽勝,有觸天捫星之感,故稱魁星樓。此說有些牽強,更可信的一種說法是,讀書人為了在科舉考試中榜上有名,南樓成為祈拜魁星的地方???,又名璇璣,是北斗七星中的前四顆星,因四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排列如方形之斗,故稱斗魁??秊楣糯裨捴械纳?,俗稱“奎星”,是古天文學中二十八星宿之一,被稱之為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靈。漢代即有“奎主文章”之說,后世修建魁星樓,以崇拜祭祀??菢抢锕┓羁巧?。關于魁星神像的形狀,顧炎武在《日知錄》里做了形象的描述: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本褪钦f,魁星神像的頭像惡魔,一腳向后翹起,猶如“魁”字的大彎鉤,一手捧斗,猶如“魁”中的“斗”字,一手執筆,其含義是用筆點定中式人的姓名?!翱弊值牧硪粚雍x是“第一”的意思。明代科舉制度以五經(詩、書、禮、義、春秋)取士,第一名為經魁,五經皆第一為五魁。足見,奎文閣、魁星樓之類的建筑當興盛在明清時代。
魁星樓或魁星閣一般都是高層建筑,為的是盡量接近天階,好祈求福祉。南陽城四角應該都有角樓,估計是同樣高的。既然如此,為什么單將南樓作為魁星樓呢?這可能與它所在的方位有關。因為按照八卦學說,東南方向為巽,巽主文人求取功名有風憲之力。所謂風憲,即風紀法度的意思,暗指神力。照此推來,南樓又稱做“魁星樓”就順理成章了。
因魁星樓位居巽方,對文職人員有風憲之力,對官宦宜任東南,所以歷代達官貴人、文士騷客都喜歡到魁星樓上宴請賓朋、游覽觀光。宋代富弼、范仲淹、歐陽修知青州時,都不止一次登樓游宴?;视尤?1051年)夏末秋初,范仲淹與屬下踏著皎潔的月光登上魁星樓,放目遠眺,城南延綿起伏的山巒在月色清輝中若隱若現,分外迷人;俯視城郭,千家萬戶燈火閃爍,安祥和諧;舉頭仰望,月掛中天,冰清玉潔,銀輝四射。在這天人合一的祥和之夜,他十分滿意自己的政績,情不自禁地吟誦了一首題為《南樓》的詩:
南樓百尺余,清夜微塵歇。
天會詩人情,遺此高高月。
范仲淹謝世十六年之后,歐陽修又到青州任知府。他緬懷先賢,在聽政之余,常常到魁星樓,或游宴,或觀光,或靜坐養心,或賦詩對弈。熙寧二年(1069年),他與賓朋登樓宴飲,透過窗欞,城南的山光水色一覽無余,趁著酒興揮筆《留題南樓二首》。一首是:
偷得青州一歲閑,四時終日對孱顏。
須知我是愛山者,無一詩中不說山。
另一首是:
醉翁到處不曾醒,問向青州做么生?
公退留賓夸美酒,睡余欹枕看山橫。
兩首詩在贊美青州青山綠水、幽雅環境的同時,直言不諱地表達了他“寬簡而不擾”的施政方略和他臥而治之的為官精神。
明朝嘉靖年間,致仕歸鄉或丁憂在家的馮裕、劉澄甫、黃卿、楊應奎等被后人譽為“青州八君子”。他們結社于北郭禪林,遺有《海岱會集》。據考,其中不少詩篇成于魁星樓。這不僅與魁星樓幽雅的環境有關,也與他們放蕩不羈的心境有關。初夏時節,黃卿登上魁星樓,望著城東滾滾的麥浪,揮筆寫下了《初夏登郡城樓望宿麥開花》的詩篇:
雨霽風暄正麥秋,層城引望更登樓。
含金遍野黃初見,舞浪排空翠欲流。
萬頃膏腴迥斥鹵,兩岐歌頌滿甌簍。
與豐道泰原相屬,暇日重銷賦客憂。
隆冬季節,天寒地凍,大雪飄飄。雅興十足的楊應奎欲去城南賞景,出得城門,厚雪鋪地,不辨溝壑,只得踅轉回城,攀上魁星樓觀賞雪景。推開窗扇,銀裝素裹的劈山分外妖嬈。他興致勃勃地寫下了《雪中望劈峰》的詩句:
劈嶺高寒插劍鋩,晚晴遙望失蒼蒼。
千層華蓋從天下,九疊屏風帶雪張。
影落平蕪青黛掩,秀分南極白云長。
他年五老能招隱,便結松巢跨石梁。
明朝萬歷年間,山東右布政使、青州知府李本緯在深秋風雨之夜登上魁星樓,體驗秋風颯颯、細雨綿綿、疏冷濕衣、寂夜難熬的孤凄情景,寫下了《南樓夜雨》的佳篇:
不駕屏號馭,欄桿漏正長。
如何消寂歷,偏聽雨淋浪。
琨嘯唯風榻,庾登坦月床。
誰知徙猗處,疏冷濕衣裳。
清代畫家王在鎬仰慕青州山水,曾多次登魁星樓觀景、寫生。他的畫畫中有詩,許多詩句都與魁星樓有關。如“城上依雕欄,澄懷放眼看?!?、“古今憑吊處,云霧總漫漫?!?、“消悶登樓觀山色,睡余依枕聽霖聲。”等等都是對“南樓夜雨”景致的生動寫照。
魁星樓在解放前屢遭戰火,頹坍不堪。1948年青州解放后,城墻拆除,樓閣也隨之煙飛灰滅。1958年大煉鋼鐵,又將殘存城磚建了煉鐵爐,休說魁星樓,連城墻也蕩然無存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名勝建筑,遇治而興,逢亂而廢??菢菐锥扰d衰,終于迎來了太平盛世。2011年,青州市政府高瞻遠矚,在魁星樓原址上破土重建。而今,一座古色古香、富麗堂皇的魁星樓在古城修復中,矗立了在世人面前。 (劉繼孔)
來源:今日青州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