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李煥然與《方臺記》
李煥然與《方臺記》
李煥然,字堯文(楊滇《邑先輩紀略》為成章),號榆村,清益都縣東北部方臺村(今屬青州市東夏鎮)人。他最初跟益都名士楊紹基學習儒家經書,又入縣學,學習優秀,常常受到獎許,道光十五年(1835)中舉。其社會活動在道光至同治年間。清光緒《益都縣圖志·藝文》載:煥然“幼孤苦,勵志讀書,時文(八股文)清剛有奇氣。既六赴春官不遇,乃專攻古文(學唐韓愈)。一時碑銘傳記,多出其手。晚歲,自擇所作為一編,署曰《六一堂集》,蓋是時年六十一矣。詩不多作,偶一為之,亦絕去雕飾,自鳴天籟而已。”李煥然壽至九十多歲,有《文集》四卷,即《六一堂集》,另有《詩集》一卷。
李煥然的科舉之路并不順利,中舉以后6次赴禮部會試,都是落榜而歸。他考進士無望,生活的出路唯有教書糊口,讀書寫作,研究古文成為愛好和追求。清朝后期,益都縣中進士者寥寥無幾,舉人也屈指可數,舉人就算是地方聞人。李煥然在教書空閑時間從事一些文化活動,不斷有請他寫序的、寫墓志的,為地方建廟寫碑記的等等。作為文人的經常性活動就是交游,文友們一起登山涉水,飲酒賦詩,他在這些活動中獲取了大量創作題材。地方風物,耳聞目染,親歷既多,感受亦深。李煥然創作的文集中就有若干體現家鄉風物的文章,其中《方臺記》寫得非常精彩。錄文于下:
方臺記
余村距郡城四十五里邑東北鄙分界地也。村東有臺曰“方臺”,志載其名,然其由來不可考。臺址大畝許,隆然如堂基,銳而高,約可三仞。陟其頂,平如砥,四隅秀削,縱廣各七八尺,可坐數十人,臺蓋以是得名。臺下地平曠,無山嶺澗壑,足供盤桓。是臺兀然出平地上,夏秋麥禾為里人守望之所。冬春雪霽,豁然開朗,村墟籬落際天無垠,尤可瞻眺。
值佳節令辰,風止雨收,余每邀臨里三五人,載酒游歌其上,俯臨彌水,煙波浩渺,蜿蜒東注;南望城南諸山,劈、駝、云門,綺綰繡錯,疊讞層巒,歷歷朗出如畫。久之,夕陽西下,月映前溪,心凝形釋,皭然塵表。是時,真覺坡公之《超然》不是過也。惜余輩無東坡之記,子由、文與可兩賦以為此臺生色耳。
昔人有言:“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余嘗披覽《輿圖》,見授經臺以老子著也;下此,少陵臺、鳳凰臺以李、杜詩人顯也;他若楚章華、魏銅雀以及眺蟾、望鵠諸勝,雖五仞三休,礙日凌云,無古名人著撰點綴其間,千秋而下,直頹然一土丘耳。柳子厚云:“蘭亭不遭右軍,則清湍峻嶺蕪沒于空山。”不信然歟?
余村去紀城八里,臺與紀城北故臺東西對峙。昔安先生拙石作《紀臺?游記》,感慨淋漓,俯仰千載,迄今去先生幾二百年,風流已邈,勝境猶昔。余居去此臺僅半里,友朋?集,歲凡數登,然登高臨流,操觚染翰未見如先生其人者,卒使巍峨孤揭淹沒于灌木叢莽間,是其果有遭乎?余志之,所以悲茲臺之遭也。
同治壬戌二月二十二日,榆村記
《方臺記》全文分四段。第一段寫方臺的概況。臺的來歷無考,到底是人工所為還是天然形成,李煥然也沒有明確說法。平地突出的這一方臺,是當地一景,也可登臺眺望,還可以守秋防盜。青州城北一片平原,無山可登,此臺大有補益。第二段寫作者本人與朋友登臺游覽的情景。在臺上,可俯看臨近的彌河,南眺云門、劈、駝諸山,風景怡人。李煥然面對美景,心生感慨:此時之景,蘇東坡在密州(諸城)寫的《超然臺記》之境也不過如此;可惜自己與友人沒有像蘇東坡為超然臺作記,蘇子由(蘇東坡之弟蘇轍)、文與可(蘇東坡好友文同)文超然臺作賦那樣為此臺增加文化色彩。李煥然在第三段中列舉了歷史名臺,他指出,這些臺因與名人有關,所以才著名。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經說過:紹興的蘭亭,如果不是有王羲之在那里有過活動,那么青山綠水再好的風景也會埋沒,更沒有什么名氣。李煥然文中引用了柳子厚的這句話,借以闡明自己的觀點。第四段寫自己為臺作記的原因。李煥然在此處提到壽光的紀臺和文人安致遠(號拙石)。紀臺是壽光名臺,與方臺南北相對,安致遠有《紀臺?游記》。李煥然認為,安致遠為家鄉的臺景作記,而方臺卻沒有遇到像安先生那樣的文士,致使巍峨的高臺被草木淹沒,自己為方臺作記,是不忍心方臺的遭遇。李煥然文《方臺記》,前后照應,圍繞方臺展開記述和議論。由方臺概況到登臺游覽;由名臺成名的原因到自己為方臺作記的原因,環環相扣,層次分明,文章夾敘夾議,主題突出,含義深邃,足見他古文的深厚功力。
關于歷史名臺,歷來饒有話題,李煥然文中先后提到的都是名流千古者。超然臺:位于山東諸城,北宋間蘇東坡任密州時建,東坡有記,蘇轍、文同有賦;授經臺:位于河南亞武山,傳說有老子的授經臺,蘇東坡有詩寫此臺;少陵臺:位于山東兗州,因大詩人杜甫曾去過而名揚;鳳凰臺:為潮州八景之一,因女詞人李清照的祠《鳳凰臺上憶吹簫》而出名;章華臺,楚靈王建的離宮;銅雀臺,三國時期曹操所建。眺蟾、望鵠皆是高大雄偉的臺式建筑。紀臺位于壽光,建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紀國,其國度早已灰飛煙滅,土臺卻歷經滄桑成為歷史遺存。以上名臺都具有很高的人文內涵。
臺有人工所為和自然形成的兩大類:青州境內的臧臺是人工夯筑的巨型大臺,而松林書院內的王曾讀書臺是人工壘砌的園林式小臺;如八仙臺、釣魚臺、薄板臺等是自然形成的石墩或平頂巨石。由于臺是一方名勝,又是地方標志,所以離臺最近的村莊往往以臺為名。方臺村以臺為名,分前后二村(今為一個行政村),前村中李姓源自明初移民。方臺的形成原因沒有定論,但在當地百姓心目中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
歷史名景與名人的介入確實有極大的關系。譬如青州的表海亭是因為紀念姜太公;范公亭是紀念范仲淹,如是甚多。現在的旅游景點非常重視宣傳,甚至夸張宣傳,都在為地方文化和旅游效益上下功夫。李煥然為方臺作記,也是一種宣傳吧!他這篇記文的流傳,使人們了解方臺,知道青州還有這么一個奇景。李煥然的意識中包含著對家鄉的熱愛,在他的文集中有多篇寫青州景物的文章。他的《方臺記》是留給我們的優秀篇章,值得傳揚。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