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歷史上有哪些泉
青州歷史上有哪些泉
青州雖非水鄉澤國,但歷史上卻名泉密布、泉水叮咚。比較有名的就有十幾個。雖然這些名泉在歷史的長河中多已消失,但它畢竟曾名垂史冊,至今讓青州老人難以忘懷。
柳泉:原址在南山大酒店大門往東20米處,當地人稱它“黑虎泉”。此泉有南北二池組成,小池在南,3米見方深約10米,為泉源池。大池在北5米見方深約6米,為儲水池。兩池皆以大城磚砌筑,中間有孔相通。北大池的東北角有溢水口,水盈即可從溢水口溢出流入南陽城東護城河。原池周圍有古柳數株,樹下立“柳泉”石碑一方,泉水甘甜長年不涸,為古城歷史上一大景觀。1972年建零七零二八公路時,此泉被完整地埋入地下。
馬踏泉:位于城東八里圣水祠內。有泉二泓,一曰馬踏泉一曰圣水泉,實則二泉相通。泉壁石砌,四周石欄,泉水清澈至今不涸。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到此,他的寶馬蹄子平地刨出的清泉,泉后建有圣水祠,成為當地一大人文景觀。此泉至今保存完好。
醴泉:位于范公亭公園內。范仲淹知青州時,恰當地流行“紅眼病”,范仲淹親自汲水制藥為百姓治眼疾。因惠政,南陽河畔嘟嘟冒出泉水來,范仲淹即在泉上構亭,百姓感恩范之公德取名“醴泉”,后來人們干脆叫它范公泉或范公井。
赤澗海眼:位于彌河鎮赤澗村東南側。原有兩大泉眼深不見底,不僅常年不涸,且四季成河,傳說泉底與東海相通,故稱赤澗海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市自來水公司在此打井建水站供城區用水,該二泉自此干涸。
馬刨泉:在城南五里七里河村西北角的白龍廟內,為古青州名泉之一。泉呈池溏狀,當年泉水清澈如鏡,能映出白云藍天。關于馬刨泉名字的來歷,民間有多種傳說。其中之一說,當年小白龍因犯了天規,被罰化龍為馬,永世不得復原。小白龍眼看著自己的龍身化為馬狀,情急之下,后蹄一蹬直立起來,急嘶長鳴,誰料蹄蹬之處,刨出一股清泉來,剎時空中云涌雷鳴,隨即甘霖普降。故人們稱此泉為馬刨泉,并在泉邊建了一座白龍廟祭祀小白龍。現此泉仍一池碧水四季溢流不斷。
墨盒泉:位于邵莊鎮刁莊村東1公里,雀山文筆峰之陰,傳說因泉水黑如墨而故名。泉眼處于峭壁之上,周邊布滿青苔,泉水清澈,四季不竭。泉下建儲水池,附近村民常來此汲水,近幾年,此泉已成為季節泉。
黃山老泉:位于彌河鎮黃山東麓,因此泉較為古老,又處于黃山腳下,當地百姓故叫它黃山老泉。此泉由5個泉眼組成,水質甘甜從未干涸過,正常日涌水量20立方米左右。1958年在此建小型水庫一座,可蓄水1200立方米。
龍淵:位于今牟家莊苗圃南,羊臨公路西側,此淵古書多有記載。泉形似一三角型潭淵狀,稱其淵,即深不可測,泉眼在淵底旱澇不加盈虧。東北流數百步匯入建德水,20世紀末逐漸開始干涸,今已無跡。
珍珠泉:位于雀山白云洞東側,有一天然石巖棚,其頂部一年四季往下滴水,春冬如珍珠滴翠,夏秋似懸泉飛漱,積水成偌一大天然池溏,水清見底,因泉水浸過山間百草而成甘露,相傳觀音菩薩當年曾用它救苦救難,為民治病,故人們又稱它為“觀音泉”。
百源泉:原址在東門里北城根巷內北端,東距城墻30米左右,當地人稱甜水井子。此泉歷史悠久,據老人回憶,泉邊原有歷代重修“百源泉碑記”,最早的碑刻是東漢中平年間,最晚的為民國年間,由此得知該泉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此井泉全部石甃井壁,3米多見方的大石板,中間有1.8米直徑的大井口,井臺青石鋪砌,高出地面80公分,以防雨水倒灌。井臺四周有1.3米高的石護欄,東北兩面留出入口,臺階四五級。井口可同時供多人汲水。大井南十余米處有一小井,不知何年行成規矩,大井為漢民所用,小井只供回民專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建宿舍樓時,此泉被埋入地下。
另外,還有東建德村西南隅的濆泉、駝山頂上的天泉、上黃山村的墨水泉、王墳鎮芹泉村的芹泉等。 (有令衡)
來源:今日青州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