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上的青州岳王廟
歷史上的青州岳王廟
岳武穆王廟,俗稱“岳王廟”,是祭祀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一處廟宇。因岳飛精忠報國的事跡威名天下,被歷代人們所敬仰,故舊時各地大都建有岳武穆王廟供后人祭祀仰拜。青州岳武穆王廟故址,在青州城西北隅鎮青門外、西店村南首路東。清康熙《益都縣志》載:“岳武穆王廟,在鎮青門外,明崇禎十一年漢中府同知馮珣建”。光緒《益都縣圖志》載:“岳忠武王廟,在古東陽城外。國朝乾隆五十七年,里人王賜信重修,又增建寢殿。道光十三年,鄭玙等相繼修”。此廟從初建至今,有近400年的歷史。
原岳王廟南北長65米左右,東西寬約50米,占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由南向北沿中軸線前后共有三進院落。山門坐北面南,面闊三楹,為一單檐歇山式建筑,進深5米,門前臺階三級。山門對面十幾米處是一座四柱三門三頂式石牌坊,當地老百姓稱“三校牌坊”。坊頂正額嵌有石匾,陽刻“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坊前有千年古槐一株,直徑近2米,猶似該廟的主人,剛勁而蒼古。進山門,大方磚甬道直達二門。二門是一座三開間過廳式建筑,中間為過廳,前后分中有木制屏風影壁,影壁后的北向面塑著同真人等高的“岳家軍”大將楊再興的站像,身著綠色戎裝,手持銀光閃閃的大刀,瀟灑威武。穿二門入二進院,迎面便是此廟的主體建筑“岳王殿”,面闊五楹,殿宇高闊,出廈深遠。殿前臺基高拔,露臺寬敞。大殿檐下懸藍底金字“岳武穆王殿”木匾。入殿迎面神臺之上置精雕木制暖閣,2.5米高的岳飛坐像端坐其中。兩旁有楹聯一副,上聯是“你看這天臺上武穆王流芳百世”;下聯是“莫學那地獄里罪秦檜遺臭萬年”。一副對聯,一忠一奸,一個流芳百世,一個遺臭萬年,給人們的啟迪是何等的深刻。殿內之東西兩山各設神臺,東山神臺上塑著岳飛長子岳云的坐像,西山神臺上塑著岳飛的女婿張憲的坐像,二將手持兵器威風凜凜。殿前東西各有配殿三楹。十字形磚鋪甬道通抵兩廂,東配殿里分別供著岳飛部下名將張顯、湯懷、王憲、牛皋塑像,西配殿里供著其部將施全、梁興、吉青、周青塑像,塑像雕塑精湛,形象逼真。在院中南北甬道兩旁,露天是秦檜夫婦的鐵鑄跪像,皆與真人高,秦檜在右,其妻王氏在左。秦檜赤身只穿一褲衩,用鐵蒺藜捆綁著雙臂,屈膝彎腰跪在地上。其妻王氏上身裸赤,下著一短褲,兩乳裸露,與秦檜并跪在月臺前。凡來此觀覽者總要在祭拜岳武穆王的同時,對奸賊秦檜夫婦敲打唾棄一番,有的騎在秦檜夫婦的背上鞭打怒罵,有的頑童朝秦檜夫婦身上撒尿,連王氏的兩個乳房也被人們摸得錚明瓦亮。
繞岳王殿東西兩側繼續前行,進入三進院,正面有面闊四楹的大殿一座,曰“團圓殿”,規模略遜于前殿,但也氣勢不凡。風格為單檐硬山式建筑,丹柱綠瓦,格欞門窗。進殿亦是迎門暖閣,內供岳飛父母塑像。兩旁分別是岳飛的長女、次女像。岳飛父母神像之兩側,有二侍女立像。東間貼山墻皆神臺,坐東面西分別是岳飛五個兒子的塑像。從南向北依次是長子岳云、次子岳雷、三子岳霆、四子岳霖、五子岳震。西間的神臺上坐西面東分別是岳飛的五個兒媳的塑像。此殿內共供奉岳飛闔家三代成員共14人塑像外加二侍女,故名“團圓殿”。
據西店村的幾位耄耋老人回憶,這座岳王廟在當地雖算不上什么大廟,但對人們的影響及教育意義卻很大。前后兩座大殿里原來都有壁畫,從他們想事起,壁畫的內容已是破漬難辨。但老一輩人經常給他們講述壁畫中的故事,如岳母刺字、岳飛如何精忠報國,長子岳云及岳飛的女婿張憲如何為父盡忠盡孝、女兒投河盡節等。就連岳飛身邊的馬夫張保,見主人被暗害后,也毅然碰死而盡義。一樁樁殘害忠良的血淚史,儼然使這座岳王廟變成了一座忠孝大展堂。岳家忠良之門雖遭滅頂之災,但其忠節正義之魂卻永遠感召天下,為歷代后人所敬仰。
岳王廟的三進院落中,對植著眾多的參天古柏及歷代碑碣,唯中院最多,古柏高大挺撥,碑碣排列有序。廟內的建筑及樹木,至建國初期一直保存完好。從20世紀50年代初,岳王廟即改作西店小學。期間廟內塑像全被清除,但所有殿廡等建筑仍未遭破壞。后陸續將牌坊、山門拆除。20世紀60年代初,又將廟內古柏伐掉。“文革”期間,岳王廟內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僅存孤零零大殿一座,西店大隊當做會議室用。全體社員數百人集中在大殿里開會,仍容之有余,可見岳王殿之宏闊。“文革”中期,僅存的這座大殿也被扒掉,整個岳王廟故址改建為西店大隊的辦公室。至此這座存世四個世紀的岳王廟,便蕩然無存。唯青州市博物館里,還珍藏著一通當年岳王廟里的《精忠報國碑》,此碑高36厘米,寬48厘米,石質,為天然雞血石制成,是由岳家后人岳倫先生于1986年無償捐獻給博物館的。碑文載:“天生純孝子,母命刺精忠。忠孝能雙全,將軍事已終。死生因國運,興廢總英雄。若論守微將,南陽可媲隆”,落款為清道光壬寅之秋七月既望。相傳,當年此碑刻成時,石碑的紋絡中曾有血絲流出,今細觀此碑,碑面上的血絲痕跡仍依稀可見。 (有令衡)
來源:今日青州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