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人吳云圖,為什么又是名師,又是神醫
青州人吳云圖,為什么又是名師,又是神醫
吳云圖(1867—1952),字芹塘,今青州吳家莊人,以“名師”、“神醫”著稱。說他“名師”,是因為受他啟蒙教育的張學良、海果塵,均成為萬眾矚目的一代名將。說他“神醫”,是因為他去世后,當人們患病求醫時,有的還到他墳上焚香祈禱,求其保佑,甚至從他墳上拔幾株草或捧回一把土煎煮而服。
吳云圖自幼聰慧,18歲時,已對“四書”、“五經”等中華古代文化經典研究得頗為透徹。他擅長書法,出自他手的“狂草”很有功底,眾人贊不絕口。他對舊社會的科舉功名十分淡漠,數次入場應試,那都是代替他人答卷,且每次都榜上有名。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為了謀生,他去了遼寧開原縣,投親不遇,流落到一家煎餅鋪當雇工。日久天長,他的才學終為人們所識,遂被聘作私塾先生。期間,他邊教書,邊擠時間苦鉆中醫學,熱心從事臨診實踐,很快達到醫術超群的地步。
1904年2月至翌年9月,日本和俄國為分割滿洲和朝鮮地盤爆發戰爭,中國的遼東成了日俄戰爭的戰場。其時,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也卷入了這場戰爭。日俄戰爭結束后,張作霖當上巡防五營統帶官,不久,升任奉天前路巡防營統領,駐扎奉天(今沈陽)。張作霖久聞吳云圖的大名,時常邀請為其治病。通過接觸交往,他發現吳云圖不僅儀表不凡,而且言談生動,便將他留至府中做其子張學良的家庭教師。從此,吳云圖經常自由出入張作霖官邸。
張學良頭腦靈活,穎悟異常。吳云圖先從《三字經》、《百家姓》教起,后授之《論語》、《孟子》等,一直教他讀完司馬遷的《史記》。還指導他學習詩詞寫作,練習各種書法。就這樣,少年時期的張學良,雖然沒有進過正規學堂,但是由于聘任了吳云圖這樣的鴻博名師,依然打牢了舊文化的功底。從十二三歲開始,他就能作千言,且下筆頗快。1919年,張學良本想報考保定軍校,因錯過考期,便踏進了新成立的東北講武堂第一期,學習炮兵專業。每次考試,張學良都是名列第一。當時,講武堂不少師生對張學良的考試成績產生過懷疑,并反映到教育長那里。一天,教育長突然來到張學良的教室,讓張學良與另一名同學調換座位,當場出題考試。結果,在規定時間內,全科近百號人中,能將試題全部做完、做對的,只有張學良一人。張學良扎實的學問功底和洲博的學識水平,得益于吳云圖的精心教誨。而且,在吳云圖的諄諄教導下,與張學良陪讀的海果塵,其德才也日趨長進,為后來官職的不斷晉升和憂國憂民思想的奠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當時,有人曾在吳云圖寓所大門口題寫對聯:“吳氏栽培三才子,桃李結交兩翰林。”海果塵也曾專為恩師敬獻對聯:“雨歇長天云吐丹,風送芹塘荷送香”。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吳云圖返回青州故里,專以行醫為業。附近黑牛王村有一老人,是位持續多年的氣管炎患者,每到冬天,就越是嚴重。發病時,呈現口吐白色泡沫痰狀況,痛苦難忍,夜間實難入睡。吳云圖接待這位病人時,先是詳細詢問病史,然后根據“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和“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醫學原理,讓患者服用六君子合苓桂術甘湯健脾除溫,溫陽化痰。從此,病人咳嗽減輕,睡眠亦趨正常。再如夾澗村有一農婦,因與家人發生口角而激怒,導致頭昏,胸膺郁悶,呼吸不利。接診后,吳云圖見這樣農婦倦怠倚坐,呼吸氣短,四肢不溫。問其所苦,默默不語,惟能以手指胸部,意示郁悶。脈象顯滯而無力,兩寸之間竟然不起,經過了解病史得知,該農婦平素易怒,以致飲食不振,輕易疲倦。吳云圖考慮再三,便取近代著名醫家張錫純的自制方劑“升陷加味湯”。待病人出現好轉后,另加補其他中藥劑調制半月,病情基本痊愈。
由于吳云圖醫術精湛,而且是一位走南闖北、見過大世面的人,故迅速名揚四方。即便是在方園數百里境內的醫療界中,他也是鶴立雞群的“神醫”。20多年間,青島、濟南及相鄰各縣慕名登門求醫者甚眾。吳云圖在行醫中,給自己立下兩項規矩:“富者請,無車馬不赴,至而盛筵款待;貧者請,不需車馬,不受贈禮。”在當時國家遭受內憂外患、百姓涂炭的歲月里,吳云圖的這一舉動,很受鄉親們擁戴。
吳云圖一生熟讀中醫經典30余部,并留下《吳氏醫案》、《醫林撮要》、《吳氏驗方選編》等醫學著作。解放后,他生前的遺著和驗方,還屢屢發表,為增進人民健康、發展祖國醫學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文青)
來源:今日青州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