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高柳鎮有座橋上橋
青州高柳鎮有座橋上橋
青州城北高柳鎮東朱鹿村西有座“鹿鳴橋”。此橋巨石構成,5孔石墩石板橋。高1.5米,長8.1米,寬3.4米。跨北陽河。初建于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稱“侯母橋”,連接當地東西大道。此大道是渤海南岸所產魚、蝦、食鹽外運的重要通道。魯中、魯南的運鹽車馬大多經這里跨越北陽河。平安年代,運鹽的車馬、駱駝、挑夫絡繹不絕。歷經多年車馬蹍踏,風吹雨滌,橋殘破不堪,橋兩端道路通行艱難。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村民陳士同、陳一同、陳鑠等人及壽光人士郭守詵、牟堃倡導重修。朱鹿村民及益都、臨朐、章丘、博山、淄川、臨淄、長山、新泰、萊蕪等地鹽商積極響應,捐“京錢六百余千”。重修后改稱“鹿鳴橋”。為記載重修之事,民眾特鐫“鹿鳴橋碑記”石碑一通,立于橋頭。(碑文附后)。
原橋低矮,過水量小。后來石橋重修時人們又在原橋上依樣疊加5孔石橋,使橋增高1.5米,增加了橋梁過水量,方便了通行,形成橋上橋景觀。至今殘橋仍存在北陽河中。
無獨有偶,同樣在北陽河西水曲村原有石橋一座,低矮、單薄。2015年,在北陽河改造時,人們又在水曲橋原有石墩平板橋上疊加一層,形成橋上橋結構。雙層橋面倒映河中,如水中樓閣。
附:
鹿鳴橋碑記
蓋聞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可以常情擬也。青郡北五十里有朱鹿村,舊有候母橋,鹽運要津也。歷年之運,漸就傾圮,并橋東道石崩摧,與行不便,里人竊議修之。奈兩功舉興,役巨費多,故屢議而事不果。幸有壽邑郭公守詵、牟公堃,經朱鹿街過溪橋,目擊心傷,慨然倡議,邀里人陳公一同等董其事。遂募鹽商車戶,冬春間得京錢六百余千,朱鹿近村亦醵金相助。由是鳩工庀材,視前規更闊大之。而東道之難通者,并砌以石長闊數十尺,橫亦五六尺,締造經營不數月而功告峻。囑予作文以誌之。予觀夫橋則煥然,道則坦然。倡修者得永終譽,監理者大慰眾望。是所謂非常人之作非常之事,而成非常之功也。予不能文,聊為述厥,顛末勒諸貞珉,復名其橋曰鹿鳴,亦緣朱鹿起義耳。是為記。
郡廩生潘曉東撰文
邑庠生郭崇九書丹
峕
大清光緒一十四年歲次戍子清和月上浣
糓旦
領袖:陳士同 陳一同 陳 鑠
郭守詵 陳 銀 陳振徳
牟 堃 郭延齡 陳汝濱
益都鹽號 博山鹽號 臨朐鹽號 臨淄鹽號 壽光鹽號 淄川鹽號 萊蕪鹽號 長山鹽號 章丘鹽號 新泰鹽號 官臺鹽號運鹽車戶每包捐錢二十文
本莊計地每畝捐錢一百文
住持道人:邢至寬
窯 匠:郭兆友
石 匠:劉建功 劉建寅
(李俊三)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