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這些園林亭閣,有風景,也有故事~
青州這些園林亭閣,有風景,也有故事~
青州是座古老的名城,因而就遺留下了眾多的園林亭閣,每一個古園林、亭閣都記載著青州歷代名人的蹤跡,都有一串串古老的故事。時至今日,青州的老人在飯后茶余閑談起這些園林亭閣卻是懷古抒情,繪聲繪色,讓后人聽了無不遐想聯翩。今天,小編帶您去游覽青州現存的這些園林亭閣吧~
偶園
偶園,位于青州古城偶園街中段東側,原稱“馮家花園”,歷史上是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馮溥告老還鄉后的住所。據《清史稿·馮溥傳》載:馮溥出身于文風鼎盛的北海馮氏家族。清順治三年(1646),進士,選庶吉士,歷任吏部右侍郎、刑部尚書等職。康熙十年(1671),授文華殿大學士。康熙二十一年(1682),以年老請求致仕,獲得恩準,加太子太傅。馮溥返歸青州,居住偶園。偶園修建于明清。據咸豐《青州府志》載:“馮溥既歸,辟園于居地之南,曰偶園。”這說明偶園是馮溥乞休之前在明代園林基礎重新修建的,至今已有340多年的歷史。
安致遠在《青社遺聞·明衡藩故宮》一文中言“奇花怪石盡歸侯門”。現偶園中的3株明代迎春、4株明代桂花及10余塊奇石均是從衡王府移至偶園的原物,特別是“福”、“壽”、“康”、“寧”四大奇石,玲瓏華美,為湖石之上品。另偶園門內之石屏,上書明高唐王之篆書,也是衡王府之遺存。
光緒《益都縣圖志·人物志·九》記載,馮溥任上回到青州之后,“辟園于居地之南,筑假山,樹奇石,環以竹樹,優游其中者十年”;還有“輦石為山,佐以亭池林木之觀”之記載。這表明,偶園疊石假山,確實是馮溥所為,園中奇石也是按馮溥之設計重新樹立,并在園之四周植竹美化環境。這表明假山上下的臥云亭、近樵亭和瀑水池都是偶園假山的組成部分,是與假山一起修造完成的。雖然命名為“偶園”,但似乎從馮溥還鄉之日起,除《青州府志》、《益都縣志》外,此園在相關詩文中一直以園中的主要建筑“佳山堂”名之,稱之為“佳山堂”、“佳山堂園”、“佳山園”。
偕園
偕園,始建于明朝末年的萬歷、天啟間。位于青州北關大街西百余米處,北臨三合街,南至河崖。該園南北長300米,東西200米,總面積6萬平方米。另有花園南頭河灘地若干畝。偕園門朝北,有木牌坊一座,空場北即三合街。園為二進院,后院中間是過廳,前有正廳,左右配房等。此園位置優越,處高居平,可遠眺群山,近觀流水,是市俗中之靜區。其特點是以水為勝,崖下南陽河環繞,楊柳依依,瓜果相間;園中池沼魚荷,齋室、亭、榭,配以松竹、奇石,廣植牡丹等名花,自然幽雅。
該園由房如式開辟,原為菜地兼花園,天啟間,房可壯與其長兄可久、次兄可大擴建為花園別墅。這里還是房可壯業余寫作的地方。清中期以后,房氏家族漸微,族人逐步鄉居,園林荒圮;至清末,尚余奇石數株;解放后花園中大沼池還在,大集體時,生產隊以荷花池當了漚肥池。園址被民居所代替。
偕園是青州文人雅集之所。明末,青州人文鼎盛,繼海岱詩社之后,文人詩社層出,偕園成為理想的聚合點。最初,有房如式、王基、張憲翔等人的文會;之后,房可久、可大與鐘羽正、馮琦等人的交游多在此活動;又有房可壯與曹珖、夏詠等人的聚會。
范公亭
范公亭,又名范公井亭。位于西門外今范公亭公園內,洋溪湖南岸。始建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1050年,62歲的范仲淹以戶部侍郎知青州。那時青州流行眼疾,范仲淹依靠當地名醫,親自從泉池打水配成藥丸發放給患者,“民為之歡呼”。據傳,民間的歡呼聲感動了上蒼,南陽河畔忽涌出一泉。范公飲之,其味如玉液瓊漿,取名“醴泉”,并建小亭覆其上。民人感其恩德,易“醴泉”為“范公泉”,名亭為“范公亭”。
其亭之柱上木下石,剛柔兼濟,別具風格。據北宋詩人王辟之的《澠水燕談錄》記載:“皇祐中,范文正公鎮青州,龍興僧舍西南陽溪中有醴泉涌出,公構一亭泉上,刻石記之。其后青人思公之德,名之日范公泉。環泉古木茂密,塵跡不到,去市廛才數百步而如在深山中。
后人不忘前賢,范公亭歷代都有重修,今亭為石柱,磚木結構,六角飛檐,亭頂開一孔,陽光下射可到井底。迎門柱上對聯是“井養無窮兆民允賴,泉源不竭奕世流芳”。亭后柱上對聯是“四境著聞行所無事,千年遺址因其自然”。亭東有宋建范公祠,明末移建歐陽公祠與富公祠于范公祠左右,合稱“三賢祠”。
清順治年間知府夏一鳳,康熙年間張連登,陶錦都曾重修,又建“后樂亭”,取范公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意。1934年愛國將領馮玉祥游范公亭時留下一副聯語:“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范小老子;憂樂關天下,愿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范公亭院內,至今仍有唐楸宋槐數株,大可幾人合圍,樹齡千年之久,老桿虬枝,但仍枝繁葉茂,生機盎然,鳥兒在枝上筑巢,繁衍后代。
順河樓
順河樓建于清咸豐年間,是一座亮窗出廈、三楹單層的古代建筑,因順河而建,踞于石砌高臺之上,遠觀似樓而得名。它與古青州西門隔河相望,中連永濟橋,彩窗臨水,垂柳斜掩,景色俏美。
傳說我國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金石學家趙明誠,住在青州時常到順河樓游賞。在青州的14年中,他們收集了大量珍貴書籍、字畫、金石之物,寫出了著名的《金石錄》30卷和許多流芳百世的作品。李清照的創作,獨成婉約一派,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威望。為了紀念李清照,1988年在順河樓北建李清照紀念館,面積3000平方米,有歸來堂、金石齋、易安室、人杰亭、詞廊等景點。
奎星樓
青州府城在其西南、東北、東南都建有角樓。都是二層建筑,高大宏偉,拱柱飛檐。其中東南角的角樓又稱“奎星樓”。宋代所建,故址在今云門山路與南環路交會處。東南角樓,居于十二點八米高臺上,闊三間,深一進。二層建筑,重檐飛梢,歇廊環繞。造型優美,高大壯觀,是當年書生叩拜魁星,祈求高中之處所。
宋朝宰相王曾,就讀于松林書院時,屢屢夜登奎星樓,觀景散心,吟詩擬對,深深陶醉而忘返。朱祐楎就藩青州,不只營建王府,尚且捐資維修古跡,翻建奎星樓即其例。翻建后之奎星樓,較原建更加壯觀宏偉,聲望愈遠,景色愈靚,為青州十景之一。據記載,當時這里四面白楊參天,風吹葉動,勢若雨聲,夜深人靜尤覺清晰,游子離客,羈旅他鄉,常常到此寄托千里幽思之情懷。樓的北面荷花灣內荷鮮魚躍,詩情畫意道盡當時情景。
明代萬歷年間的山東省右布政使、青州知府李本緯有詩贊美“南樓夜雨”一景曰:“不駕屏號馭,欄桿漏正長。如何消寂歷,偏聽雨淋浪。琨嘯唯風榻,庾登坦月床。誰知徙猗處,疏冷濕衣裳。”清代畫家王在鎬也有詩贊美曰:“城上依雕欄,澄懷放眼看……古今憑吊處,云霧總漫漫。”還有詩云:“消悶登樓觀山色,睡余依枕聽霖聲。”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