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歷史上的王母宮
青州歷史上的王母宮
昊天宮在宋代以前是一座佛教寺院,名“駝山寺”。宋末,改佛為道,遂改為“昊天宮”。現宮內建筑除七寶閣外,其余多為近年內重修。該宮建筑以山頂自然走向坐北面南。昊天宮為該宮觀的山門,是一座二層樓閣式建筑,面闊三間,閣下拱型門洞,進深6米,門前有臺階九級。底層全用青石砌筑。二層建筑原為坐南面北的戲樓,后改建成多功能的戲樓。歇山飛檐廊柱,有數根丹柱環繞。閣外四周有寬敞陽臺,陽臺外石護欄環繞一周。宮的東西兩側有臺階,可分別登上二樓閣頂。因閣頂陽臺寬敞,舊時遇有廟會或重要法事,可臨時當作戲臺用,故又稱戲樓。
閣頂二層建有慈航殿,門北向,內塑3米多高的圓通自在天尊神像。昊天宮山門外有歷代碑碣49方,還有天河、天橋、五龍池等。宮內有天泉,宮內宮外的天河、天泉、五龍池正好組成道教之“三清”,視為道家神仙所居的最高境界。進昊天宮山門原有全石質建筑的二門,二門里有影壁,已荒廢多年,現僅能看到滿地的石柱、石鼓、門枕、石過梁等構件及影壁的石基礎等。在二門前兩邊各有一通龍首碑額龜螭碑座的大石碑,碑高近3米,東邊的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修昊天宮碑記》,西邊的為元大德六年(1302)《大元降御香之碑記》,此碑是昊天宮內現存最早的一方碑刻。在二門外的東西兩側,原各有北屋五間,是道人的道房寮房。進二門迎面有一面闊三楹的大殿,為宮之主殿玉皇殿,內祭玉皇大帝塑像。大殿門額上懸“凌霄寶殿”匾額,四面出廈,琉璃瓦屋面。東西兩山及后墻皆用條石砌成,墻體厚達80厘米。玉皇殿前東西兩側有配殿,東為“聚仙樓”,西為“圣母殿”,解放戰爭時期便毀于戰火,現已重修如故。聚仙樓南側有一圓型水池,曰“天泉”,池北立石碑一方,上刻“天泉”二字,供道人常年蓄水飲用。
繞玉皇殿兩側繼后,便是該宮僅存的唯一一座古建筑“七寶閣”了。該建筑結構奇特,整座建筑未用一磚一木,全部以石代木,就連窗欞,也都是用獨塊石板雕砌而成。石墻厚1.5米,據說這種形式的建筑全國罕見。20世紀40年代日本飛機轟炸時,宮內建筑百分之九十遭到破壞,唯七寶閣巍然屹立,僅后墻留下了幾處彈痕,其堅固程度可想而知。七寶閣底層門額之上鑲嵌清同治十三年“七寶閣”石匾一塊。沿七寶閣東西兩側石階而上,登至二樓,樓前有1米多寬的陽臺,外有石欄護檔。二樓門楣上懸“三清殿”木匾,內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神像,手中各持法器,雕塑栩栩如生。昊天宮院中碑碣如林,初步統計現存大小碑碣70余方,加院外山門前碑碣49方,共計120余方,是青州市極少的享有“碑林”之稱的寺廟之一。眾多的碑刻為我們研究昊天宮的沿革及興衰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據。
歷史上有關昊天宮的奇聞軼事甚多,甚至有些帶神奇色彩的傳說頗讓人費解。據山下朱家莊一張姓老人講述:他年輕時來昊天宮看戲,觀眾都聚集在昊天宮北側密密麻麻的碑林下看戲。突然有一方3米多高的石碑倒在了觀眾席里,竟然一個人也沒傷著,碑也沒摔壞,人們稱這塊碑為神碑,以為有玉皇大帝保佑,自然傷不著人。二是據山下王家莊一陳姓老人講述:很早以前,山下的石匠為昊天宮造了一通方形大石碑。那時,山頂上的東圍子墻有東山門(今即重修后的東天門),任憑人們怎么測量東山門的尺寸,石碑也無法從東山門抬進去。最后,當匠人們把石碑運到東山門前時,居然十分順利的抬了進去。消息傳開,人們都說石碑有靈,玉皇大帝顯靈。關于天泉的傳說,更帶神秘色彩。相傳,昊天宮內的天泉原是一個蓄水池,靠雨水流進池中經沉淀后供道人飲用。有一年干旱少雨,池底見了天,眾道人只好到山下背水吃。這時,有一位叫慧明的道人來池邊一古柏下誦經,誦著誦著,池中似有了泉眼,清水嘩嘩涌出。眾道人無不驚奇,舀起一嘗,泉水甘甜無比。此后,不管道人們怎么取水,池中泉水始終保持滿而不溢。從此,人們便稱此池為天泉了。
2006年,市里決定易地重建千年古剎龍興寺,寺址選來選去,最后還是選中了駝山這處靈山寶地。2006年下半年開工興建,今龍興寺已初具規模。山上山下交相輝映,佛道兩教和諧共處。
駝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昊天宮東南懸崖處,有石窟5座,共有大小佛教造像638尊。因此文僅介紹道教昊天宮,故對石窟佛教造像在此不作記述。 (有令衡)
來源:今日青州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