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云門山上的“云門獻壽”究竟是什么意思
青州云門山上的“云門獻壽”究竟是什么意思
在青州市云門山主峰北側(cè),有一聞名全國的巨大的摩崖題刻“壽”字,題刻落款表明,這是大明嘉靖三十九年(即1560年)九月初九日,由明衡王府內(nèi)掌司周全所書。傳說為,周全為明朝二代衡王衡莊王(朱厚燆)祝壽所書寫。周全選定在農(nóng)歷9月9日這天書寫這個“壽”字,應該是有特定的意蘊在里邊的。
《易經(jīng)》認為“六”為陰數(shù),“九”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是陽之極。相傳,受古代巫師(后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自西漢時起就有了重陽節(jié)求壽之俗?!段骶╇s記》(成書于漢代)中記載,西漢時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
故此,這壽字,也不一定是周全為衡王祝壽而作,在這陽極的日子為衡王祈壽倒是有可能的,而且有了“置壽九九”,“壽之久久”,“久久之壽”的含義。
另外,對比明朝以前歷代書法,云門山“壽”字的寫法當為周全首創(chuàng)。
不難看出,以往的寫法,要么第二橫下是橫折勾,要么是橫??墒撬鼈兊纳喜?,怎么看也不是個“王”字;而周全卻刻意地將這部分寫成了“王”字。而且,其最上部豎筆的落筆,刻意成了點狀(也似箭頭)。因此,該“壽”字的上半部分便有了“王中主”的意象,整體上除了有知名學者馮蜂鳴先生說的寓意“壽與天齊”之外,還暗指“王中之主壽與天齊”也未可知。這樣的話,其落款為“周全寫”,而不是“周全書”,用“寫”來表示“創(chuàng)作之意”也就順理成章了。
更何況,祝一代藩王壽與天齊,也就是萬壽無疆,是會掉腦袋的。
舊時統(tǒng)治者為迫害知識分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是為文字獄。文字獄古已有之,歷朝歷代屢見不鮮。楊惲,司馬遷的外孫,因《報孫會宗書》觸怒漢宣帝,被判腰斬。嵇康因《與山巨源絕交書》觸怒司馬昭,而被斬于東市。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編纂國史,直書北魏統(tǒng)治者的恥辱史,被太武帝族誅,同時株連被殺的還有其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和河東柳氏等北方大族,史稱“國史之獄”。宋代文字獄較多,例如奏邸之獄、烏臺詩案、同文館之獄、車蓋亭詩案、胡銓奏疏案、李光《小史》案、《江湖集》案等等,光宋高宗一朝秦檜文字之禍不下20起。明太祖時期,翰林編修高啟、御史張尚禮、僉事陳養(yǎng)浩、兗州知府盧熊、中書詹希原、僧人一初、僧人來復、太祖私游的一寺全體僧人、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璟、桂林府學訓導蔣質(zhì)、常州府學訓導蔣鎮(zhèn)、澧州學正孟清、陳州府學訓導周冕、懷慶府學訓導呂睿、祥符縣教諭賈翥、臺州訓導林云、德安府學訓導吳憲、處州府學教授蘇伯衡、杭州教授徐一夔、狀元張信等,均死于文字獄。明成祖朱棣全面繼承了太祖的“絕學”,不僅用文字獄殺了方孝孺,就連“藏方孝孺詩文者,罪至死”。明武宗時期,浙江僉事韓邦奇,因為作歌哀痛宦官掠奪富陽茶魚為害一方,被當?shù)氐逆?zhèn)守太監(jiān)王堂誣告為誹謗圣上,下詔獄,罷黜為民。明世宗興文字獄,罷黜河南巡撫胡贊宗,杖四十;罷黜南京工部尚書吳廷舉;罷黜應天府試考官江汝璧、歐陽衢并下詔獄,并罷黜府尹孫懋下南京法司。
綜觀明初歷次文字獄案件,因一字而被罷黜、下獄或獲斬者,不止一二。例如:
兗州知府盧熊錯把“兗”寫成“袞”,被明太祖視為不敬,斬。中書詹希原給太學寫匾額,“門”字少最后一勾,被太祖視為阻礙納賢,斬。僧人來復作詩:“金盤蘇合來殊域,……自慚無德頌陶唐”,“殊”字被視為“歹朱”并罵太祖“無德”,斬。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作《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垂憲”,“則”與“賊”發(fā)音相同,被視為罵太祖起兵當過賊,斬。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作《長壽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斬。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璟作《賀冬表》中有“儀則天下”,斬。桂林府學訓導蔣質(zhì)作《正旦賀表》中有“建中作則”,斬。常州府學訓導蔣鎮(zhèn)作《正旦賀表》中有“睿性生智”,“生”與“僧”同,被視為罵太祖當過和尚,斬。澧州學正孟清作《賀冬表》中有“圣德作則”,斬。懷慶府學訓導呂睿作《謝賜馬表》中有“遙瞻帝扉”,被視為“帝非”,斬。德安府學訓導吳憲作《賀立太孫表》中有“天下有道”,“道”與“盜”發(fā)音相同,斬。杭州教授徐一夔賀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為世作則”,太祖大怒,斬。
而這“壽比南山”,本身就是祝藩王衡莊王“萬歲”,更何況是“壽與天齊”呢?這不是純屬自找死罪嗎?因此,聰明的周全,早就想好了萬全的退路,即為衡莊王祝壽而作的“壽”字,也可解釋為“祝王中之主(即大明主子)壽與天齊”。這樣,“你又奈我何呢”?
云門山以北為鳳凰山。從高空俯瞰,鳳凰山十分的形象,呈頭南尾北展翅飛翔的姿態(tài),其右側(cè)有一渾圓的山包,俗謂鳳凰蛋,其上有新建的甲子文化園。望壽閣,即云門山道觀(始建年代不詳,隋唐時為佛教寺院,宋朝改為靈官廟,明朝為青州府著名道觀。20世紀40年代末毀于戰(zhàn)火,80年代初重修,并更名為“望壽閣”),坐落于鳳凰的頭上,青瓦紅墻,正是這鳳凰的紅冠子。而云門山巨大的“壽”字,就在鳳凰頭與云門山主峰相交接的地方。這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鳳凰獻(銜)壽”四個字。或許,當年掌司周全書寫這個巨大壽字的寓意,也是有借鳳凰來儀,來為衡莊王祈壽、祈福的含義吧。
鳳凰是華夏民族的精神圖騰之一,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僅次于龍,雄為鳳,雌稱凰,是吉祥、喜慶、太平、高貴、杰出、愛情、幸福和權(quán)力的象征。常見與鳳凰有關(guān)的成語有鳳凰來儀、百鳥朝鳳、鳳鳴岐山、鳳毛麟角、龍鳳呈祥等,多用以比喻吉祥的征兆和祥瑞的感應。
中華龍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龐進研究認為,鳳凰是“合”的產(chǎn)物,象征完美主義,其精髓是“和美”,它的出現(xiàn)是中國古人對自然界各種生物理解、尊重、敬畏、愛戀、審美的結(jié)果。這與道家強調(diào)的“天道自然之和”即“天和”相一致。
所以,云門山道觀,選址在鳳凰頭上,似乎并非純屬巧合。道觀即為鳳之冠,寓意此道觀的道業(yè)為道界至極。
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以儒教為主、三教并用,而且尤其崇奉真武神,借道教強化君權(quán)神授的理念。明代皇帝中,尤數(shù)明世宗最為崇道,迷信道教神藥和方術(shù),以求長生。在這個道教極盛的時代,衡莊王自然也極其崇信道教,周全自然也是如此。所以,周全利用一切與道教有關(guān)的故事和物象,來討喜衡莊王,那也是最自然不過的事。
因此,如果可作附會之言的話,可將這“壽”字的用意解釋為,鳳凰來儀,神鳥獻壽,壽比南山,壽與天齊,既為衡莊王祈壽,也更祝愿大明之主萬壽無疆,實際上也是為萬民祈福了。
而很久以來,青州流傳著一句俗語“人無寸高”,指的就是這通天大“壽”字中的“寸”字。該“寸”,高達2.3米。因此,有人又附會出“人無寸高,何言其大”之說,似乎也不無道理。
在衡王之前的明朝,被封于青州的藩王有齊王和漢王。
實際就藩于青州的只有齊王朱榑。朱榑是太祖庶七子,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齊王,洪武十五年(1382年),就藩青州,因洪武年間曾參與北征,以軍功自傲。
建文年間,朱榑因罪而被明惠帝借機削藩,廢為庶人,禁錮在京城四年。靖難之變后,明成祖恢復其王位,并令其歸藩。但1406年,再度因行為不軌,而被成祖囚禁并廢為庶人。1428年朱榑與三個兒子“皆暴卒”,幼子朱賢爀被安置在廬州。
漢王朱高煦是明成祖次子,靖難之役中隨父征戰(zhàn)有功,被封漢王,鎮(zhèn)國云南,未前往。永樂十三年,明成祖朱棣改封漢王朱高煦到青州,他堅持不去。永樂十五年,因罪被改居山東樂安州。1425年宣宗繼位,次年朱高煦謀反,與兒子一起統(tǒng)統(tǒng)被殺。
鑒于以上青州藩王的特殊經(jīng)歷,云門山巨“壽”創(chuàng)作者,刻意地把“寸”寫得比任何人都高,借以諷喻衡王,人無寸高,何以自高自大,只有本分做人(臣),才得以壽終。這也不無可能。而且,它也是對所有世人的警醒。
以上所言,大概就是這“云門獻壽”的全部含義了。 (李瑞之)
來源:今日青州

點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