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欄玉砌今猶在----三官廟景區
【當前瀏覽量:11895】





青州古城修復建設,南門片區提升改造,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
這是一項彰顯青州古文化、傳承歷史的工程,
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當年,
青州城區的東南角,
曾經是古城著名的風景區。
這里有高聳于城頭、巍巍屹立于城墻之側的魁星樓,
登樓遠望青山滴翠連綿逶迤,
清風拂煦過層林颯颯聲響如細雨;
俯瞰荷花灣接天蓮葉無窮碧。
荷花灣以北綠樹掩映間,這組建筑就是三官廟。
廟的東西兩方分別為西側鼓樓
鐘身鶴飛龍翔,鐘鳴聲揚數十里
東側鐘樓
這座三官廟又稱位“團圓閣”,因為觀音的造像是安放在閣樓上的。名為觀音,實際只有各持法器的八只手,銅質的,很是精美,今收藏在青州市博物館。這閣樓位于三官廟的最北面,建在一個方形的平臺上,下臺上閣。方形平臺,下部為條石先砌至腰,上為磨磚砌筑。臺面大門洞開,貫穿南北,券式門洞跨街而立,迎面就是南營街,因此南營街自倉巷以南,又稱“團圓閣街”。
這是一個石砌的券門,
上圓下方皆以琉璃瓦相嵌,
又磚雕細花。
券門上額為石板嵌“三官廟”大字。
跨門而入,映入眼簾的正是三官廟的正廟
青州的三官廟有多座,
本來都是道觀,
供奉天、地、水三神靈,
而荷花灣北的三官廟,
除去規模比較大外且最具特色,
因為這是一座典型的釋道相結合的廟宇。
三官廟的正殿建于石砌平臺之上,
這平臺很是寬闊,
石基砌筑青磚鋪地,
可做戲臺演出之用。
寬敞的戲臺,
也為民間演藝和戲劇愛好者,
提供了活動的場所和舞臺。
古歷正月十六是這里的廟會日,
俗稱撤燈棚會。
因為這天,
正月十五鬧元宵結束,最后一場元宵游藝活動,
當在團圓閣做收官演出,
演出結束接著就是廟會,
故又稱為“撤燈棚會”。
三官廟戲臺,更為戲劇票友提供了免費演出場所,成為戲曲愛好者,特別是京劇票友的主要聚合地。在清代,團圓閣就有“早八齣”之說,這是民俗,即每日早晨,都要在團圓閣戲樓唱八出戲,以示祥和安泰,當然,不是唱全本,大概只唱幾段折子戲而已。
平日里,城里東關與周邊村莊的票友更是紛至沓來,各呈技藝。悠揚的琴聲伴唱,絲絲縷縷不絕,繚繞在城頭洋溢在水面。每日里,人來人往,在此休閑娛樂。至今,老人尚記得“黑翠”,那是一個著名的京劇女票友,人長得黑一些,一襲黑色旗袍,很是俏麗,每日準時前來聚會。她是票友頭牌旦角,人看其姍姍而至,好戲就要開場;待其飄然離去,主場也就收官了。
除去供奉三官,
還專設一閣,
供奉著佛教的觀音菩薩,
具有獨特的建筑風格和造型藝術。
廊道雕畫的圖案不同
都在向人們說著不同的故事
臺閣周邊砌以花磚圍墻,
中間筑有閣樓兩間,
面積不是很大,
卻是玲瓏別致。
夜景秀美
富麗堂皇
吸引游客將此做為背景
記錄這一刻的故事
雕欄處精細、大氣
鳳凰、飛龍等圖案運用較多
廟宇的屋頂轉角處。 檐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
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
所以也常被稱為飛檐翹角
飛檐、斗拱、琉璃瓦、白石階……
真是金碧輝煌!
登閣頂平臺,
有石階十余級,
位于臺閣南面東側。
四面飛檐,
上鋪各色琉璃竹瓦,
龍溝鳳滴
奇特的是,這觀音面南而立,閣門卻是開設于北面,入門但見觀音背面,看似倒坐,眾稱其為“倒坐觀音”,原因在此。為這倒坐觀音,閣上專門有副對聯,上聯是“問菩薩為何倒坐”,下聯是“因眾生不肯回頭”。
再說這閣內墻上,盡是五彩斑斕壁畫,一幅幅連起來看,就是一個完整故事。說的是當年陳玄奘即唐僧的身世:其父得中進士,為官赴任路上遭劫,其母忍辱負重生下玄奘,后得觀音點化,其父重生,與其祖母相見全家團圓。因此,這觀音閣就被稱作“團圓閣”,并且被嵌刻在閣樓東窗上額的石板上。
應該說,
團圓閣是三官廟的后門,
但卻崇宏高大,
而廟宇的正門在南,
面對荷花灣,
卻是一般古式廟門。
另外,
廟南門東側還有一小寨門,
為木柵式,
以方便平日出入。
入廟正門,可見三官廟宇建筑,但門與廟殿并不在一條中軸線上,顯然是廟門偏東,這可能是為方便出游。廟門前那條石鋪的小路,是沿荷花灣東岸,彎彎曲曲延伸至魁星樓下。
攀上南城墻,
墻中間是一平臺,
臺上有房數間,開設飯館;
自此平臺,
登石階攀向東北即魁星樓了。
三官廟正殿為懸山式建筑,
高大巍峨,
氣勢軒昂,
頂以綠色缸瓦仰扣覆面,
山脊飾有螭頭,
四邊獸頭。
殿門南開廳堂深闊,正面立柱出廈紫紅雕花窗欞,殿側山墻上端開設園窗。進殿內有朱紅木柱四,迎面設天、地、水三星塑像。按道教傳說,這是掌管天上、地下、河海洋的最高神祗,所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地位很是崇高,一般認為是堯舜禹三位賢圣。入殿直見三官分列,頭戴冠冕,身著龍袍,神態安詳端坐正中。有哼哈二將與善男童女側立伺奉。神座前置香案,設焚香銅爐,供拜祭者使用。內壁周圍為彩繪壁畫,盡為道家有關傳說故事,宣揚三官德能勤績。大殿兩側各有側殿,為道士使用。正殿西側另建有小型土地廟一座。
整個三官廟占地三市畝余,呈南北略長的長方形,廟墻皆以石基磚砌,墻頭覆以綠瓦,很是整齊。最有價值的是有石碑數幢,分列東西墻下,碑皆以上好青石雕琢,圓頭方身,據老人回憶,內容多為記載該廟始建與歷代重修過程,有多幢元代碑刻,按碑記該廟始建于元代。
正因為,這軒昂的三官廟,門前碧色連片的荷花灣,東南城墻上巍巍的魁星樓,還有附近的萬壽宮,相連成片,成為青州城內著名的景觀帶。士子登魁星樓讀書,游人來水面賞荷,信徒們來此求神拜佛,那一年一度的團圓閣廟會,也稱三官廟會,更是有名。
后因戰爭,該段城墻與相應建筑損毀嚴重。魁星樓連同城墻被爆破損毀,三官廟也漸次被拆除干凈。建國初期,我軍軍籍煙廠奉命來青州,利用宋家大樓建廠,時至1975年煙廠擴建工程,將荷花灣、魁星樓、三官廟與萬壽宮遺址全部征用,擴建車間庫房。昔日游覽區域,全部成為現代工廠。
順著城墻,一路向西而行
古城的雍容
漸現在人們視野中
阜財門的殿閣
氣勢雄偉,巍峨壯觀
似乎在說著
多年前這里曾經的故事
雕欄玉砌今猶在,
只是朱顏改。
流年逝去、繁華落盡
不變的是這
如白駒過隙的時光
即使時代變遷、宇宙輪回
良辰美景既曾擁有
我們又
何懼這世事無常......
編輯:靈均暮序
攝影:張瑩瑩
文:劉珍實、張瑩瑩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