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偶園介紹-青州古城景區導游詞
青州偶園介紹-青州古城景區導游詞
青州偶園介紹-青州古城景區導游詞
偶園,又稱“馮家花園”,明代為衡王府東花園,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后來成為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馮溥告老還鄉后的住所。馮氏是明清之際青州的名門望族,自始祖馮裕開始,世代為官清廉耿直,詩書文脈代代傳承。
馮溥,字孔博,號易齋,青州人,順治三年(1646年)進士,歷任庶吉士、編修、宏文院侍講學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馮溥學識淵博,生性剛正不阿,深得康熙帝的重用,康熙皇帝稱其為“輔弼重臣”,并贊揚他“端敏通達”、“勤勞素著”。馮溥秉性耿直,敢于直諫,向皇帝提出過許多治國安民之策,為百姓作了很多好事。
馮溥在京城時,曾得元人之萬柳園,園內因遍植柳樹而得名??滴醵荒辏?682年),七十四歲的馮溥告老還鄉,建此園以為休憩之所。民間傳說,此園是康熙帝所賜。近年青州文史研究者考證,實際上在馮溥致仕之前就已經購得此園。
偶園與北面古樸寬大的馮氏宗祠、樓臺參差的馮宅連為一體,互相襯托,實際上是一組宅第、宗祠、園林相結合的三位一體古代建筑群體。現在,宗祠和宅第大部分都已經被毀,但花園仍保持完好。
因為偶園以前曾是衡王府的東花園,因此,布局和規模都跟皇宮內的御花園相仿,尤其是園內的假山,構思巧妙、手法高超。其藝術構思與疊石風格技巧與中南海瀛臺完全一致。園林專家考證,青州偶園假山是明末清初中國造園名家張南垣之子張然的作品。園內四株明朝的桂花、三株明代迎春花,四百年來花香依舊;“福、壽、康、寧”四大奇石,彌足珍貴,當時就有“一兩石頭一兩銀”之說; 更有園內假山崇立, 自然雄渾, 池橋亭閣, 古柏參天。
(進園后:園內景觀介紹)
現在,我們進園參觀。你看,在這竹影搖曳、花香撲鼻的甬道兩旁,有四株大桂花左右對稱排列,特別引入注目,這是明朝衡王府的遺物,至今已經歷了400多年,現仍枝繁葉茂。甬道東面的石臺正中巍峨聳立著一塊巨大的太湖風景石,氣派非凡。旁邊這個朝北的小門,上書“偶園門”,透過小園門和墻上的漏窗往里看,只見亭臺錯落,山崇林茂,如同國畫一般。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這幅美麗的山水畫中去吧!
這是一個獨立的院落,又名“石景園”,園內怪石點綴,古梅蒼翠,令人心曠神怡。院中坐北朝南的這個古建筑,叫“佳山堂”,是馮溥待客和寫作的場所,也就是會客室和書房了。馮溥在偶園內生活了十年,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記錄了他晚年的悠閑生活,其中著名的《佳山堂詩集》就是以這個佳山堂命名的,堂前這塊不大的空地,古柏蒼翠,花卉斗艷。
堂前沿東、南兩墻成半月形環列的三峰假山,是由明末清初著名的疊石家張南垣設計督砌的,它濃縮了九州的山川秀水,被譽為“國寶”。
假山分為東、中、西三峰,山上有石澗、石洞、暗道、平臺等,形體渾厚多變,充分體現了古代園林假山連、接、拼、挑、飄、透、懸、垂的組合形式,山體不大,但布局得體適宜,給人以一種山巒疊障的感覺。
假山西峰比較平坦,上面有水井,井水流下來形成一掛瀑布,注入山下的瀑水池。池北的亭子叫“近樵亭”,游人走到這兒,可以在此稍事休息,觀賞水池中魚兒嬉戲,池中水循山向東流去,水上疊石為橋,名“瀑水橋”,過石橋可進入一個石洞,先往東南走,再往南一折,腳下越來越高,順勢漸進,不知不覺登上山腰,這就是假山中峰的西麓了。中峰最為險峻,向東則登上了主峰之巔,遠山近樹一覽在目,峰東北臨水,壁上有石窟,俯身入窟,開始,光線昏暗,辨不清眼前的景物,婉轉西行,頓覺豁然開朗,原來是已經進入一座方丈石室了!
頂部有一裂縫,陽光自縫中射入,耀人眼目,再往南轉,洞頂有一圓孔,孔中窺天,恰似懸在頭頂上的一塊玉璧,這座暗室給整座假山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走出暗室往東走,就可見山腰處的“臥云亭”了。亭子下臨山澗,似溝壑縱橫,泉水自橫石橋下流出形成洞泉水,與西南流過來的瀑布水匯合后,沿山根向北流去,注入北邊的方池。臥云亭后石徑崎嶇,盤桓而上,可走假山之東峰,沿石徑繼續北去,可登松風閣,舉目四望,全園景色可盡收眼底。隨著水流登石橋,橋下池內魚兒嬉戲,荷花盛開,橋北面的門是楮綠門,出了楮綠門,右邊建筑即為“松風閣”,它為全石無梁建筑,結構奇特,冬暖夏涼。
偶園內不僅有全國唯一的三峰假山,還有享譽海內外的“福、壽、康、寧”四大奇石,在中國賞石界占有重要地位,深受奇石收藏家所推崇。
傳說,這四塊奇石是明衡王朱祐楎過壽時,地方官宦貴人贈送的禮品貢石,后歸馮溥。每一塊都玲瓏剔透,氣度不凡。專家評價,四石“疏可走馬、密不通風”,蘊含著書法篆刻的神韻,并依其形似與神似,分別取名為“福”、“壽”、“康”、“寧”四個吉祥的字,給石頭取上吉祥的名字,存于園內,也是象征著家族興旺,福壽康寧,透出了濃濃的隱逸意識以及博大精深的石文化內涵。
前面為牡丹園,舊為馮溥的住宅,現遍植各種名貴牡丹,園中佇立的是“?!笔?,這塊“福”石,高2.4米,寬1. 63米,體態雍容華貴,與偶園的牡丹相映成趣,它玲瓏剔透,周身多孔,若在石下點燃柴草,那么煙霧穿行各個孔中,繚繞而升,甚為奇觀。
青州有兩“壽”:一是云門山上的大“壽”字,二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壽”石了。石高2.4米,寬1.7米,坐南面北,周身也有很多孔,漏透皆備,中間有一個很大的孔。透過石孔,則可看到對面的“康”石了,石高3.7米,寬1.2米,婀娜多姿,形同鶴立。四石中形態最好的就是“寧”石了,它豎立于偶園甬道南側,高2.3米,寬1.2米,兼具瘦、漏、透、皺之特點,清奇拙怪,氣度不凡。
關于這“福、壽、康、寧”四大名石,在青州還流傳著一個“一兩石頭一兩銀”的傳說。據說,馮溥去世后,家境逐漸敗落,他的后人靠變賣家產維持生計。有一個南方富豪來馮宅買古玩時,看到了這四塊奇石,驚嘆不已,請求主人賣給他。于是,商議好價錢是一兩石頭一兩銀,稱一下石頭有多重,就用同等重量的銀子來換。富商馬上回去籌措資金,準備第二天一早來買奇石。主人這邊卻一夜無眠,翻來覆去怎么也唾不著了。他想,如果把這鎮園之寶也賣了,那不是要留下敗家子的罵名嗎?可君子之定,又豈能說變就變,一直想到天亮,也沒想出一個萬全之策。正在一籌莫展之際,夫人獻上良策。一會兒,南方富商就興高采烈的來了,迫不及待的想交銀子取奇石。這時主人說,稱奇石時要把奇石下面的石制雕花底座也稱上,富商一聽傻了眼,因為四塊奇石下都有一個底座,這些石制底座比上面的奇石還重,即使再富有,也買不起了,只好告辭。主人既沒有食言,又保全了鎮園之寶。否則在300年后的今天,我們就無法在此領略到“福、壽、康、寧”四大奇石的風采了。這四塊奇石的價值,現在則可以說是無價之寶了。
偶園中,還有一件國家一級文物,就是“大齊碑”。碑首作半圓形,以高浮雕技法刻兩條俯首盤旋的巨龍,中題陽文篆書“司空公青州刺史臨淮王像碑”,題額內側各有一小佛像,碑的正文為陰刻隸書,29行,原文共1635字,現存1500字,碑文記載了北齊青州刺史婁定遠重修南陽寺的功德、青州地位的重要以及南陽寺的位置等資料。碑陰刻“龍興之寺”四個大字,原系唐代李邕書寫的龍興寺寺額,金皇統六年(1146年)摹刻于碑陰。這塊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最大的的石碑,文物藝術價值極高,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偶園規模雖不大,但結構嚴謹,布局得體,景色小巧而精致,緊縮卻不繁瑣,給人以別有洞天之感,充分地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園林建筑藝術。現在的偶園,除去盡量保持它的原貌外,還新添了奇花異草,以及用“青州怪石”為主要材料制成的水石盆景,使古老的偶園錦上添花,風景更加靚麗!
偶園內景
【青州_青州旅游網_青州旅游攻略_青州酒店_青州美食_青州景點_青州古城】
歡迎關注青州旅游網官方網站及微信公眾平臺獲取更多旅游資訊
www.vitory.cn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