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東關菜市場往事
青州東關菜市場往事
青州人,無論東關和城里,沒有不知道東關菜市場的。這菜市存在時間長,特色鮮明。只要起得早,去菜市逛一逛,就能夠買到很鮮亮的蔬菜,能夠吃到可口的早餐。早起早去早回來,權作晨練且又購物,務農的不誤上坡,干工的不誤點卯,就是領著小學生菜市搓一頓,也不耽誤去上學。城關人習慣了往菜市跑,產的來賣,用的來買,菜市為之提供了公平交易的場所,為產銷間搭建起了溝通的橋梁。菜市是人際交流的場所,買者與賣者的互動,可以了解行情知民意;可以見到許多有趣的事,了解小城的風土和人情。
東關的菜市,應該叫做早市,其突出特色在于“早”。首先是其形成時間早,已經沒人知道東關菜市成于何年了。我姥姥是光緒二年生人,她說過,她的爺爺丁福泰年少時就在菜市做生意,據說,他也不知道菜市源頭在哪里。舊時代,回民生活窘迫,一根扁擔兩個筐,肩挑貿易走四方,來回販運往來貿易,他們是東關菜市最活躍的部分,這里是他們維持生計的主要場所。東關的交通區位優勢為商貿活動提供了便利:昭德街是青沂官道的起點,可以直達沂蒙山腹地;出北閣街北上武定府;東向昌樂安丘,東北則是青萊官道。那時候沒公路沒汽車,區域間往來聯系走的就是這些路。南來北往東去西走,青州東關就是一個聚匯點??蜕掏鶃恚嚪蜻\輸,聚于此要吃要住要生活,需要食品蔬菜與生活用品作保證,青州東關的商貿業也就由此而興盛。昭德連北閣沿途一線,貨棧旅社就有四十余家,形成集市貿易當為必然。說到菜市早,其另一內涵是說,其每日開市時間早。一年三百六十日開市都在黎明前,太陽露紅正高潮。當東方透出一縷晨曦,菜市的交易就開始了。在搖曳的燈光下,交易正在進行著,貨驗貨侃價錢成交,買的賣的有說有笑還有吵。若是家在菜市附近住,想要睡個黎明覺的,還得需要拿出特有的定力來。
對于菜市所產生的記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那時東關菜市起自東關十字口,以此為中心,沿糧市街攤位有序向東擺。十字口處食品攤,特色美餐盡管挑。割一塊熱油餅,夾上一段從熱鍋里撈出的牛肥腸,喝著熱粘粥就面筋,或者是燙面蒸包兒大油條,挺不錯的早餐,只是花錢不少,還是節省點兒好。于是自購自餐買青菜,沿街連片的菜攤,四時應景上市,蔥韭菠茭芹含露欲滴,來菜市圖新鮮任挑任選;接著禽蛋市,筐子箢子擺放著紅皮的雞蛋,綠皮的鴨蛋,拳頭大的鵝蛋,還有活雞活鴨。當時,我母親在東關小學教書,出學校大門就是糧食市,主糧雜糧一應俱全。小麥高粱谷,計量一般還用升和斗,一升是三斤,一斗三十斤,市面上有經紀,就是中介人,他們帶的升和斗計量很標準。糧食再多就論石(dan)。實行糧食統購統銷后,這糧食市也就消失了,但柴禾市還存在,那時候沒有席夢思,青州人鋪床用山草,綿軟有韌勁,睡下去能聞著山草的味道,似乎投入大地懷抱。劈柴計量論炮,一炮二十斤,現在論斤論兩論克論噸,這些老式的計量數值可能被人遺忘了。糧食街東梢門處還有短工子市,類似今天的勞務市場。東關菜市大致就這般布局,從十字口向東,攤位分類擺放卻有序銜接,雖然沒有城管但很有次序。
今天看來,這街面較窄。要知道那時候趕菜市,挎個箢子挑個擔,最多是個獨輪車;買的呢,提個籃子拿個袋,不似現在動輒皮卡大三輪。最重要的還是自覺,從餐飲開始蔬菜禽蛋糧食到柴草,分類有序向東排開,段落分清且又銜接。所謂隨行有規就市矩循,攤位需要沿著道路兩側擺,留足中間的道路。來晚的怎么辦,大家擠擠挨挨,也就讓出個攤位,與人方便方便,都是做買賣何必太較真。絕大多數守規矩,個別也不好做另類,做另類遭白眼,那滋味不好受。攤點就擺在商鋪門前,商鋪也不抱怨,更不會驅趕,反倒是免費提供串零錢甚至有茶水的服務;攤點呢,就在人家門口,多行方便少添堵。還有,回民牛羊肉攤位,漢民的肉攤,自會拉開很長一段距離,互不妨礙更無干涉,買者也會自覺規避。賣貨買貨講求公道,賣家心中有數,物有所值,一分錢一分貨,不可漫天要價;買家心中也有數,貨比三家得出心中價位,要價無多還價無少,爭價侃價是一種無可非議的集市文化,褒貶是買主,買賣之間誠信為本,買了賣了是行市,交易成功就是矛盾的統一。
就在菜市里,還有一種交易方式,譬如搭手。交易雙方你伸手指我也伸手指,這是在討價還價,冬天里就在襖袖筒里進行,總叫外人看不到。還有說行話,譬如,吊子就是四,拐子就是七,品子就是三,說吊拐就是四十七,再加上“文白月里工……”對應的一二三四五……,可以穿插起來共同使用,以此侃價講價,讓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似乎這是些黑話。黑么,按我理解其實不黑,這不過是保守商業秘密的原始手段而已。兩個人正講買賣,旁邊有人橫插一杠,任人不可容忍,定會因此起糾紛傷和氣,還不如提前做防范。當然也不是普遍使用,買棵蘿卜韭菜蔥,用這一套就過分了,更用不著什么經紀人。
在青州,無論城里和東關,人們都樂意起早趕菜市,圖新鮮圖方便,更是可以感受濃濃的人文氣息。相互交易間,頭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主顧交朋友,買不了吃虧也買不了上當,習慣了,買啥還就是上菜市,那里有一種和諧包容的氣氛。興許青州的商業文化體現于此。約定俗成的老規矩,潛移默化深入人心,一直在延續著傳承著,形成眾人之共識。人都有一種從眾的心理,良好風尚如此,歪風邪氣也是如此。良好的規矩得到公眾認同,就會約束人們的行為,公眾場合公眾維持,憑自覺,沒有城管照樣有秩序。正因如此才能傳承久遠。“文化大革命”那般摧枯拉朽,開始是紅衛兵破舊立新,后期是小分隊連趕帶攆,卻始終未能使菜市禁絕。這條資本主義尾巴就是拖拉著,總也割不掉。因為不管你多“革命”,總得吃東西,菜市關乎民生。頂著壓力交易還是交易。面上不行咱地下搞,老百姓就似游擊隊,你走我來你趕我藏,買賣照常。好在是,這“文革”前緊后松,到后來口號價天響,行動無作為。明知菜市存在商品交易,不符合“革命”大方向,卻睜一眼閉一眼,這菜市依然是興旺,不僅賣菜賣禽蛋,暗地里也賣布票和糧票。那些“二郎神”厲害呀,對他打個手勢,就可以掏出茶葉和副食,價格雖是貴點,總比沒有強。有這菜市場調劑余缺,使我們度過了那段物資極端匱乏的歲月。
自從建成云門路,東關的菜市便朝著寬敞的馬路靠,逐步遷移到東門甕城的位置了。再后來又建專門的農貿市場。多年的東關菜市又成了東門菜市,每天依然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曾經喧鬧的東關十字口,曾經的糧市街反倒冷落下來,不過上些年紀的青州人還記得,東關菜市原本在這里。曾經的東關,曾經的十字口,趕早菜市的那些人,是匆匆的行旅,是居家平民,既有固守傳統的老者,也有現代式的年輕人,有快樂也有憂愁,有滄桑有世故甚至還有一絲狡獪,都是為生活而奔忙,一副副鮮活的面孔,市井百態,還不時泛出于腦海,揮之不去。 (劉珍實)
來源:今日青州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