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白龍廟歷史故事
青州白龍廟歷史故事
白龍廟,原名“昭感白龍神廟”,舊址在今城東南七里河村北首。占地10市畝左右,是一座規模不太大,但建筑很別致的道教廟宇。清光緒《益都縣圖志》載:“白龍廟,初建于城東南七里河,后尋移于城內城隍廟東北藥師庵舊地。同治八年,知府王汝訥、知縣華鈞創建。初始,在臨朐縣南禪堂崮白龍神因洞為祠,禱雨輒應。是年,自去冬無雪,春夏復旱,乃迎神至郡城禱之,果得大雨。汝訥率十一屬縣合詞上章,祈奏請封號,并列為祀典,尋封為‘昭感’。”
白龍廟坐南面北,山門青磚綠瓦,古樸典雅。進山門迎面有一東西向的水池曰龍泉池,單孔石橋跨于池間。橋西側不遠便是有名的馬刨泉,泉水流入池中,再東流匯入建德水。過石橋正面是過廳三間,前為六扇落地格扇。穿過廳,便是坐南面北的正殿,即“白龍爺殿”,此殿面闊三楹,前有廊廈,門上懸“昭感白龍神廟”大木匾。殿前半人多高的月臺,月臺之上有兩只大鐵鑄香爐。殿內迎門是一座大半人高的神臺,上置暖閣,內塑白龍爺神像。像高與真人同,白臉,白胡須,身著白袍,清秀而端莊。白龍爺神像兩旁的墻上繪著風、雨、雷、電四神壁畫。東西兩山墻上繪著臣民們隆重祈雨的壁畫,場面氣勢恢弘。正殿東側有一株直徑大半米的白果樹。殿之西側有4通石碑,其中1通是龍頭碑,因毀之較早,碑之內容已無人記得。大殿后是一處空地,內有五六株一摟多粗的大松樹。前殿與過廳之間的東院墻上留有便門可通東跨院,院內有北屋、南屋各3間為道舍、齋房,院中植翠竹、芍藥、牡丹,小院別致而清幽。
馬刨泉在山門內西側,為古青州名泉之一。一池碧水四季溢流,據該村老人記憶,當年泉池水清如鏡,能映出白云藍天。傳說泉底與東海相通,便于小白龍從泉底入海探親。關于馬刨泉名字的來歷,民間有多種傳說。其中之一說,當年小白龍因犯了天規,被罰化龍為馬,永世不得復原。小白龍眼看著自己的龍身化為馬狀,情急之下,后蹄一蹬直立起來,急嘶長鳴,蹄蹬處竟刨出一股清泉來,剎時天空中云涌雷鳴,隨即甘霖普降。故后人便叫此泉為“馬刨泉”。先有馬刨泉,后建白龍廟,古人將白龍廟選址建在馬刨泉旁,可謂獨具慧眼,以致后來廟泉相依,靈氣大增,形成了一道獨有的人文景觀。
山門外幾十米處,有一座一人高的戲臺。每遇大旱,百姓便求白龍爺降雨,總是有求必應很是靈驗。為報神恩,定下每年的農歷六月十三日要給白龍爺唱報恩戲。至時,四方香客云集于此,祈禱冥福,熱鬧非凡。廟會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夕。說起舊時唱戲,當地老人還講述了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故事:每到唱戲時,白龍爺都要附身一人,被附身者即刻力大無比,三四個人壓不住他,并能一手提著一個人同時躍到一人高的戲臺上。正式開了戲,此人方漸復原狀,叫人茫然不解。
據該村老人講,解放前,在白龍廟大殿門上額掛著的“昭感白龍廟”大木匾,原是清朝一個皇帝的御書。傳說在清朝末期,青州有一個知府來白龍廟祭祀,攜隨從徑直入殿。當抬頭發現“昭感白龍廟”御匾時,深感冒昧,急忙倒行退出,又一步一磕頭,重新步入殿中。由此,可見這座白龍廟的規格非同尋常。
白龍廟的建筑,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基本保持原建筑格局。1958年“大躍進”時期,將大殿、過廳、院墻拆除,廟內樹木陸續被殺伐。“文革”中多數石碑被砸碎,僅存2塊完整的石碑,在修筑村內公路時當了橋涵蓋板埋入地下。
民國時期,白龍廟內一直有住廟道士。除負責對廟宇的日常管理外,如遇民間喪事,常被邀前往念經,超度亡魂,平時還在廟內為百姓抽簽算命。據七里河村一位90多歲的李姓老人講,他小時候一直體弱多病,父親便領著他去找廟內道士抽了一個簽。道士說,要想祛病退災,須給白龍爺常年侍奉。那時他才六七歲,便開始天天在廟里擦地抹桌子,清掃衛生,家里還安上了白龍爺的牌位,天天祭拜,一直侍奉到建國前夕。因此,對白龍廟毀前的建筑格局及晚期的興衰變化,他都親眼目睹。
20世紀50年代“大躍進”時期,四季不涸的馬刨泉,曾一度被晝夜不停的抽水機抽干露出了泉底。為此,村民百姓當年曾編了一首諺語:“天上有玉皇,地上有龍王,我們就是玉皇,我們就是龍王……”;大隊的干部也借機指著露出泉底的干泉說:“誰說這泉底下有海眼?凈扯蛋?!庇腥私ㄗh干脆把馬刨泉填平算了。結果,填了不到一半便不了了之。
現在,白龍廟早已殿堂蕩然。在其舊址上唯一能見到的,只有那一泓七八米見方、填沒了一半的泉池,見證著當年白龍廟的準確位置。但令人不解的是半被填沒的馬刨泉,至今仍泉水旺盛,流水潺潺。 (有令衡)
來源:今日青州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