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心寺”的起源探討
青州“心寺”的起源探討
心寺故址位于青州城區西南心寺街中段路北(今已并入益都衛校院內),原為北宋時一“護圣院”,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衡藩商河王重修后,改作衡府的一處香火院。據清康熙《益都縣志》載:“心寺,在縣西南隅,明萬歷戊戌商河王修?!庇謸逑特S《青州府志》載:“宗興,住心寺。明衡府商河王深悟內典,捐俸建寺,請為院主,大眾敬服。”“心寺”之名具體起于何年,為何以“心”字立寺名,可能與以下傳說有關。關于“心寺”之名的由來,在當地曾有如下傳說:當年商河王朱載土恭在建心寺前,曾找過多位高人設計寺院圖,但都不中意。愁的商河王夜不能寢、日不思食。突然一天夜里他做了一個夢,夢著一座寺院正是他最理想的寺院樣子,次日醒來仍歷歷在目。他便決定按夢中的寺院動工興建。寺院建好后,在給寺院定名時,考慮到該寺院屬于無圖紙施工,僅靠心中記憶建成,故定名“心寺”,心寺街以此得名。寺內舊有北宋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經幢一座,但幢之經文后世不得而知。由此推測,該寺始建年代不晚于北宋末。
心寺占地面積不大,只有一進院落。大門坐北面南,拱券式門樓,飛檐翹角,門洞進深4米,上覆綠琉璃瓦,門上額嵌“心寺”石匾。朱紅大門兩邊各有一尊石雕獨角獸拱衛左右,以獨角獸代石獅鎮守寺門在青州極為少見。大門兩旁有對稱式南屋3間。進大門有一過廳式二門,二門以內居中有一長方形石砌蓮花池,東西長10米,南北寬6米,深2.5米,水池四壁,各有一石雕龍頭,口中吐水,后來水池被完整地埋入地下。前些年,衛校在此遺址上搞建設,曾挖出過龍頭。池上跨一孔雕工精美的石拱小橋,拱寬2.5米,橋高2米左右,每面有五塊扇形發券石板組成,居中一塊,上面浮雕一枝精美蓮花。欄桿石柱的頂部各雕一只形態各異的獅子,每個獅子的胸前部位又凸雕出八個小獅子頭,形成一獅九頭,青州人稱“九頭獅子蓮花橋”,成為青州歷史上的一大景觀。橋兩邊的欄板上浮雕著蓮花、花卉、人物等圖案,橋小而玲瓏。此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按原樣移建至范公亭北側洋溪水之上,辟為一景,“文革”期間“破四舊”時被毀。1985年建洋溪湖,復在原址重建,重建后的小石橋,僅有下部的蓮花拱石是原汁原味。今小橋雖有失原貌,但讓人欣慰的是蓮花依舊,遺風猶存。
穿過小橋,正面是一座面闊三楹的大佛殿,前檐出廈,檐下雕花牙板已殘缺不全,內奉神像早已不知去向。殿前東西各有廂房三間,院內原有伽藍殿、毘廬殿、禪堂等,據民國《青州紀游》記載:民國初年即改作心寺小學。殿廂當作學校教室。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原朝陽大隊當作飼養院,大殿成了牛棚,橋下的碧水池成了牛糞漚肥池,此時寺內建筑已是面目全非。大殿東側有一角門,可通后院,后院是一片空曠之地。據史料記載,此處原是玉田庵舊址,僅有殘墻環繞,沒有建筑物,一直人跡罕至。前院原有古柏七八株,亦有榆、楸等樹,建國前,即被全部伐光。今該寺遺跡已無存。其遺址于七十年代劃入益都衛校院內。清道光年間青州文人李容曾有《心寺看菊憶故云阜翁》律詩一首:“曾共陶公泛菊卮,芒鞋竹杖繞東籬。雞園許醉賢人酒,虎仆還裁幼婦祠。人對黃花猶作日,魂隨丹旐已愈時。重來禪院空追憶,作賦才輸向子期?!?br/>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