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不可不知的青州文昌塔傳說
不可不知的青州文昌塔傳說
當你車馳在云門路上,或是漫步在美麗的南陽河畔,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宋城那座巍峨壯觀的古塔。古塔亭亭玉立于櫛比鱗次的古色建筑群中,青磚灰瓦,飛檐斗拱,鐫柱雕梁,典雅恢宏。塔成六面,上下七層,三面開門,三面暗窗,門楣高懸《文昌塔》金匾。不用問,這塔就是“文昌塔”。
文昌塔的由來源遠流長,據《史記·天官書》記載,古人把斗魁戴匡的六顆星稱為文昌官。六顆星各有自己的名稱,分別叫做上將星、次將星、貴相星、司命星、司中星和司祿星,它們各司其職,各有靈通。文昌官又叫“文曲星”,也叫“文星”。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文昌官是主宰功名利祿的神,是道家極為推崇并且一脈相承的。因為文昌官是保薦功名利祿的,所以為歷代讀書人和官宦人家所崇祀。據此推來,文昌塔的內涵,是兆示著青州大地上人才輩出、精英薈萃了。
塔內陳列著寇準、曹瑋、王曾、李迪、程琳、富弼、范仲淹、龐籍、吳奎、歐陽修、張方平、趙忭、劉摯等十三位宋代先賢的銅像及其業績。他們或居廟堂輔君,或鎮邊關御敵,一生都功勛顯赫,政績卓著,《宋史》皆有傳略。他們都曾惠政青州,在任期間,不僅清正廉潔,為青州人民辦了許多實事好事,被青州人民推崇為“十三賢”,而且在文化方面也極有造詣,詩詞歌賦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為青州留下了不朽的文化瑰寶。宋城之塔,弘揚宋代文化,可謂名符其實。
新修復的青州宋城,是一座書畫藝術殿堂,也是一處說唱藝術園地,既有國內外名家名作的大型巡展,也有土生土長的民間藝人的絕技表演,既有巨擘泰斗光臨宋城傳技授藝,也有八方游客匯聚古街參觀游覽。宋城是文化的圣地,宋城是人才的搖籃,高高聳立的文昌塔,是青州文化昌盛繁榮的標志。
其實,文昌塔的淵源遠不止這些,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據說,元朝初年,這里就有一座塔,就叫文昌塔。這事兒,還須從元朝開國元勛劉國杰說起——劉國杰益都人,女真族,原姓烏古倫,祖上移入中原改姓劉氏。劉國杰因膽力過人,英勇善戰,由一名軍卒漸升為益都新軍千戶。之后,跟隨張弘范和伯顏攻打南京,建有奇功,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漢軍元帥。他任湖廣左丞時,平息了閩、贛、湘、廣等反元義軍,為元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他六十九歲那年,被元成宗鐵穆耳封為湖廣平章(位次宰相),在離開大都(北京)前往湖廣的途中,繞經山東,特意回青州與親人話別。
時值盛夏,一路陰雨連綿。迨至青州,雨水更大。南陽河山洪爆發,惡浪滔天,咆哮如雷,洪水像猛獸一樣吞噬著城墻。河南岸的南陽城雖已修筑七百多年,仍舊還是土城墻,經不起狂浪的侵襲,隨時有城墻倒塌洪水漫灌的危險。河北岸的東陽城,早在一百七十年前就傾塌不堪,許多豁口已經漫水,百姓們正在緊張地堵口子防洪。劉國杰為官后,祖宅從鄉下遷進了南陽城。他站在河的北岸,焦心如焚,既然有家回不得,干脆就指揮隨從幫助百姓們救災。誰知雨越下越大,洪越來越猛,眼見就把南陽城吞沒。一位駝背老者,見劉國杰束手無策,上前進言說:“大將軍,前朝范仲淹知青州時,南陽河也曾遭遇洪水,他不顧個人安危,現場指揮軍民抗洪。恰巧一陣風,把范大人的烏紗帽吹落在浪濤中,孰料洪水落了三尺。他見一頂官帽竟有如此神力,毫不猶豫地把官袍脫下,扔進洪水中。洪水如同熱鍋止沸,又下跌了幾尺。可惜大雨依舊傾瀉不停,洪水又漲上來。范大人視死如歸,毅然決然地縱身跳進了洪水。說來怪煞,那暴洪像釜底抽薪一樣,慢慢瀉了下去……”
劉國杰聽得明白,老者是要他效仿先賢,救黎民于水火之中。他淡然一笑,順手把頭上的金盔摘下來,扔進了滾滾的浪濤中。眾人振臂歡呼,都盼著洪水一落千丈。可天不隨人愿,洪水非但沒有消,反而從下游涌來了一股巨浪,浪高八尺,濤滾千層,像一道道水墻襲來,浪襲之處,城墻的垛口都淹沒了。就在人們驚恐萬狀之際,浪濤里鉆出一個似人非人的怪物。怪物長頸小頭綠豆眼,披一身綠甲,噏動著扁嘴,冷冷笑著:“劉二拔都(劉國杰綽號),你想東施效顰,學范老小子故伎重演嗎?嘻嘻,不靈了。當年我水淹青州,被范老小子的官帽打昏了頭,被他的官袍縛住了身,被他的陽剛之軀嚇破了膽,要不是我跑得快,恐怕命也沒了,害得我逃回東海又修煉了一百五十年。如今我癩從頭上出,疣從背上冒,龍王又賜我銀甲翠袍,再不怕你什么官家狗屁人了……”
劉國杰暗忖怪物有些造化,要想治服它,必須弄清它的來歷,遂佯裝膽怯地說:“請問上仙尊姓芳名?府居何處?有事好商量。”怪物目無一切地說:“我乃東海龍王殿前的護衛次將軍仲黿,是為救我大哥來的。”“你大哥是誰?”劉國杰好奇地問。仲黿毫不遮掩地說:“我大哥是龍王殿前護衛大將軍,叫伯鰲,在堯王山龜背石下壓著。只要你叫人把龜背石毀掉,放出我大哥,我立即退潮。”劉國杰恍然醒悟:原來堯王山龜背石下壓著的金龜叫伯鰲。他心中犯怵:放走伯鰲可不是等閑之事。三千多年前,貪得無厭的東海龍王攜水族東犯青州,愛民如子的堯王與龍王殊死搏斗,大戰數日不分輸贏。聰明的堯王向龍王假借一箭之地,以求和解。龍王勉強應允。堯王借來后羿的神弓,一箭射出數百里,海水嘩退,形成了今天的山東半島。龍王后悔不迭,暗派伯鰲從海底打洞到堯王山,滔滔海水從海眼噴涌而出,青州成了一片汪洋。堯王氣憤不已,攜來一塊巨石把海眼堵住。伯鰲抽身不得,被巨石一壓就是幾千年。兔死狐悲,仲黿幾次想搭救伯鰲都沒有得逞。這年,適逢黑蛟一龍行雨,仲黿串通黑蛟,大雨漫灌青州,想要挾劉國杰毀掉龜背石,放出伯鰲,故而乘風破浪前來。劉國杰掂兌再三,若毀掉龜背石,海水必然由海眼溢出,到那時整個山東半島都會被海水淹沒。若不答應仲黿,青州城又危在旦夕,況且自己的親屬還在南陽城內。他沉吟片刻,決定暫施緩兵之計,另圖他策:“仲將軍,我可以答應你的要求,但天色已晚,不好行動,待天明之后,我帶人毀掉龜背石如何?”仲黿欣喜讓步,踏水遁浪而去。
劉國杰殫思竭慮,一籌莫展。眾人都很著急,駝背老者說:“解鈴還須系鈴人,這事由堯王引起,還應去求告堯王。”一句話提醒了劉國杰,他連夜冒雨趕往堯王廟,向堯王塑像禱告求助。住廟老道看他赤誠為民,幫他扶乩問卜。兩人架一橫棍,棍下懸筆,筆下鋪紙。老道念念有詞,毛筆瑟瑟晃動。一會兒,畫出了一張帶黑塔的符。老道附耳叮囑咒語,劉國杰默記在心。
次日,暴雨依舊。仲黿踏浪而來,喝問劉國杰何時行動?劉國杰故作為難地說:“毀石容易,只怕你們不守信用,一旦放出伯鰲,海水漫灌青州,我劉某豈不成了千古罪人?我要與你立下文約,放出伯鰲可以,但不準你們興風作浪。你若同意,可來岸上畫押。”仲黿暗笑:你們人類太迂腐了,一張破紙管個屁用?遂連連點頭。仲黿來到岸上,望一眼文約,伸出帶毛的利爪,蘸了印泥,去文約上摁爪印。劉國杰眼捷手快,迅速把符貼到仲黿背上,隨即扣齒三匝,含雞血向仲黿噴去。“咄”的一聲,立即咒道:“吾敕塔符,使天蓬力士降妖,遣穢跡金剛伏怪……”仲黿見事不妙,就地一滾,變成了磨盤大的一只白腹綠背黿,“嗷”的一聲慘叫,拔腿想逃。誰知那符上的黑塔也鼓飽起來,像一口大鐘把黿罩住。仲黿朝劉國杰吐了一口黑氣,像瀉了氣的皮球,身體越來越扁,越來越小,最終化為無有,那符也隨之消失了。
洪水退了,百姓們奔走相告,都稱贊劉大將軍為地方辦了一件好事。劉國杰卻聽到冥冥中有人咒罵:“劉二拔都,你輕信寡諾,不得善終。我向你噴了惡氣,你不出兩載必死……”果然,劉國杰離開青州到湖廣上任,奉旨鎮壓貴州彝族首領蛇節領導的反元暴動,在深山中遭遇瘴氣,不治身亡。
事后,益都總轄官撒吉思,唯恐妖黿卷土重來,在黿消處建了一座七層塔,以鎮邪氣。因為塔下鎮壓著妖黿,人們管那塔叫做“鎮黿塔”。撒吉思覺得“鎮黿”與“震元”同音,有震懾元朝之嫌,想把塔名改掉,一時又沒有合適的名字。直到元延祐三年,仁宗皇帝下詔,把“梓潼帝君”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號令地方普建文昌寺廟,撒吉思才把“鎮黿塔”改稱了“文昌塔”。
數百年來,文昌塔不僅綏靖地方,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且百求百應,成為讀書人拜謁的圣地。直到明朝末年,文昌塔才在一次大地震中傾圮。而今欣逢盛世,百廢俱興,青州人民修復宋城,重建文昌塔,不失為襄助經濟文化振興的壯舉。知情人說,在開掘文昌塔地基時,挖到一塊巨大的磐石,石上有綠色的紋理,酷似龜殼。也許,那就是仲黿的軀體吧。(劉繼孔)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