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博物館:曹衣出水,慈悲千年
青州博物館:曹衣出水,慈悲千年
龍興寺佛像中年代最早的是北魏晚期的作品,大多身軀頎長,臉瘦頸細,還稍微有些溜肩,是典型的漢人體型;佛像面部的顴骨微微突出,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智者的形象;袈裟則多為漢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帶式,褶紋繁復飄逸,給人以清秀儒雅的印象。總之,北魏佛像鮮明地體現出秀骨清像的特征,深深地打上了當時鮮卑民族走向漢化的烙印。
漢化的趨勢一直延續到東魏,并沒有太大的反復。但是,當把目光投向公元六世紀中期以后北齊時期的佛教造像時,第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佛像缺少鋪墊地被重新胡化了。除了面容日趨豐滿圓潤、軀干日趨敦厚寬闊之外,最明顯的就是服飾的區別。簡而言之,褒衣博帶變成了“曹衣出水”。
所謂“曹衣出水”,是美術史上的一種技巧,比喻服飾輕薄貼身,就好像剛從水里站起來,濕衣緊貼身體。龍興寺北齊造像,或是在軀干上直接刻畫衣紋,或是全身沒有任何皺褶,完全用肌膚輪廓充分顯現人體的優美。有幾尊佛像,只在手腕足踝處淺刻幾道象征性的衣紋,乍看上去幾乎就是裸體。這種奔放而大膽的技法明顯來自異國。“曹衣出水”的創始人曹仲達,在北齊做到了朝散大夫,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其實是西域的曹國人。曹仲達沒有作品傳世,在龍興寺的北齊佛像出土之前,充滿西域風情的“曹衣出水”,只存在與典籍和傳說中,沒有任何實證;并且,直到如今,典型的“曹衣出水”風格佛像,青州龍興寺窖藏依然還是孤例。
關于以曹衣出水為主要標志的“青州風格”佛像,專家們經過考證,已經得出了一些基本被認可的結論。主要原因大致有三點:一,受南朝梁武帝奉請天竺佛像的影響;二,受西域諸胡和天竺僧眾影響;三,受北齊的胡風影響——締造北齊基業的高歡,雖然是漢人,但生長在邊塞,自幼受胡風胡俗熏染,加之親眼見到北魏鮮卑族因漢化而削弱,于是采取了與其截然相反的文化政策。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