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范公井的來歷
青州范公井的來歷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晚年曾任青州知州兼京東路安撫使。他在青州任職的時間很短,不到兩年,但在歷任青州地方官中,知名度最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身體力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實實在在地為青州黎民辦實事,辦好事。
范仲淹原籍蘇州吳縣,家境貧寒,幼年喪父,隨母改嫁到淄州,寄居長山醴泉寺讀書。26歲考中進士,在許多地方做過地方官。他還鎮(zhèn)守過西北邊疆,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抵御西夏的侵略,很快扭轉(zhuǎn)了宋朝被動挨打的局面,鞏固了邊防,被敵人敬畏地稱為“范小老子”。
慶歷三年(1043年),54歲的范仲淹任參知政事,與富弼、韓琦一起主持朝政。范仲淹在歐陽修等人的支持下,發(fā)動了“慶歷新政”,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裁減冗員,整頓朝綱。可是,新政觸犯了官僚階層的利益,很快就失敗了。范仲淹、富弼等革新派被逐出朝廷,貶到鄧州、杭州、青州等地為地方官。
宦海沉浮,迭遭貶謫,范仲淹并不頹廢消沉。被貶鄧州時,曾寫詩給任青州知州的富弼,說:直道豈求安富貴,純誠惟欲助清光。龔黃政事追千古,齊魯風謠及萬箱。
慶歷六年(1046年)春,他應謫守巴陵郡的好友滕子京之請,寫下了膾炙人口、傳誦千古的著名文章《岳陽樓記》。文中,范仲淹滿懷激情,抒發(fā)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寬廣襟懷。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從杭州調(diào)任青州,接替富弼任知州。雖然已是遲暮之年,但他不顧年老體弱,帶病處理繁雜的公務,還經(jīng)常微服到黎民百姓中去,察訪體恤民情。
他上任之初,“歲饑物貴,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須救濟”。河北鬧水災,大批災民滯留青州,造成糧食價格大幅上升。可是按照朝廷的規(guī)定,青州百姓的皇糧要跑到博州(今聊城)去交納,糧價昂貴,路途遙遠,黃河阻攔,百姓叫苦連天。范仲淹經(jīng)過調(diào)查,知道聊城的糧價比青州便宜許多,于是改變以往的做法,讓青州百姓按照正常年景的糧價交錢給官府,以款代糧。然后派人去聊城,就地購糧,很快就完成了預定的皇糧任務。這樣做,一舉兩得:既免去了百姓的長途運送之苦,又平抑了青州的糧價。而且,范仲淹令人把剩余的錢退還給百姓,得到大家的贊揚。
范仲淹知青州時,當?shù)亓餍幸环N“紅眼病”,蔓延多年,難以治愈。范仲淹親自搜集民間驗方,和中醫(yī)先生們細心研究,利用清澈的陽河泉水調(diào)制,合藥制成“青州白丸”,為不少人治好了紅眼病。為此,范仲淹把調(diào)制藥丸的清泉命名為“醴泉”,并在醴泉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后來,人們?yōu)楦心罘吨傺停桶淹ぷ咏凶鳌胺豆ぁ薄?/p>

點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