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的糗糕為什么那么好吃?
青州的糗糕為什么那么好吃?
在我們青州城區及周邊村落,特別是回民集中居住區域,盛行做一種粥狀的粘糕,當地習慣上稱之為糗糕。這種具有民族風味的小吃,作為一種吉慶食品,主要是在逢年過節,結婚生子喬遷新居的大喜日子里,專門以大鍋糗糕。糗糕諧音求高,以求吉慶。過年不用說,糗粘糕即求年高,祈盼一年更比一年高。而在婚嫁喜慶日,糗糕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儀式。譬如說誰家兒子結婚了,就在成婚的第三天,新娘新郎歸寧日,天色蒙蒙亮,主家的一鍋糕便已經糗好了,街誼親戚都接到,每人盛上熱呼呼的一碗糕,粘稠而又甜膩,似乎祝福一對新人生活如膠似漆恩愛甜蜜。這糕主要加紅棗,還特意添加了花生和栗子,這是期盼與希望,愿新人早立子而且要花生,即也生男來也生女,一輩子這才圓滿與幸福。如果新人生小孩,第一百天要為小孩做百歲,眾人來賀喜,主家必須糗糕搟面條,都知道面條加粉絲取意綿長祝壽永,糗糕呢,為其求高求平安,糕中的棗和栗子便象征著小孩會及早立身去創業。至于喬遷新居呢,更以糗糕求高求平安望發展。正是糗糕這種食品,被家鄉人賦予了希望期盼與祝福,使之成為我們青州城區,特別是回民集聚區域的民風民俗,薪火相傳的文化現象,即使在不講文化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每遇需要慶賀日,也要千方百計糗鍋糕,只不過半公開不那么張揚而已,一直沿習至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甜蜜,這糗糕的工藝與水平也越來越高了。
糗糕,糗糕,有人說這糕名為糗字不雅,其實你翻看字典查一下,食品制作的悶煮過程謂之糗。一個糗字簡便直接點明了糕的制作過程與方法,按家鄉讀音,這糗字讀上聲是糕的名稱,讀平聲便是這種糕的制作方法了。做糗糕使用黍米原糧,最好是使用青州西南山區所產的當地俗稱的大黃米,淘凈洗好,必須使用大紅棗,也須提前煮透煮粘備用,最好備有燒柴的土灶與配套的鐵鍋。米入鍋加水,以柴草燒鍋,鍋口蓋嚴悶煮。過去蓋鍋不用平鍋蓋,一般都用與鐵鍋口徑相等的圓饃狀的拍蓋,是用麥桔編制的,糗出的糕會帶有一種特有的稼禾香。鍋燒到一定分數敞蓋加棗,當然還可以加上提前煮好的栗子花生和豇豆等,需要充分攪勻后再蓋鍋悶煮即成。糕糗熟了,揭開拍蓋,但見滿鍋糗糕紫紅如稠粥,鼓嘟鼓嘟冒細泡,以勺舀取之,粘得拔絲,舉勺拔起,米成一串,牽連不斷,入碗糕舒緩淺溢,色澤紫紅散發甜香。雖是誘人,但過熱切不可即時入口,以防糕粘燙喉,亦不可食之過量而有傷脾胃。這種糕熱吃冷食均可,最好是 冷糕上鍋加素油一熥,油香和著甜膩味道更美。糗一鍋好糕,美食美味,伴隨一個好心情,但糗是悶煮,看似簡單,實際操作卻是不易,掌握火候,加棗加料宜時,攪拌也憑手感。我想,僅似我的手段想當然的去糗,半鍋糕糊在鍋底是不成問題。糗糕得有經驗,意會而難以言傳。一個家庭主婦有一手糗糕的好手段,鄰里親朋逢喜必請,那也是頗為自得的好事情。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