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被90%的人錯過的千年古村,樸實敦厚,就在濟南這里!
被90%的人錯過的千年古村,樸實敦厚,就在濟南這里!
陽春三月,春風和煦,綠草如茵,早上打開窗戶,溫溫柔柔的風送來玉蘭花的香氣,一切都是那么可愛。
在如此美景之下到古村來一場春日旅行,才能不負這大好春光。
千年古村三德范,在章丘區文祖街道的中部,周圍群山環抱,村內溪流縱穿南北,東臨章萊路(242線),西望錦屏山,南與青野、黑峪接壤,北與文祖毗鄰。
△//入村口一處石筑牌坊,前置一條減速帶,入村請慢行
清代《章丘縣志》記載為“蓋青齊之喉襟,登泰萊之要沖”,歷來為章丘之戰略要地。建村始于夏商時代,周朝修周道以后,該村便是通衢要塞。
歷經兩千多年之風雨變幻,在鑲嵌刻石“三對反鎮”的玄帝閣下,石鋪的路上,留下了馬踏車壓的深深痕跡。明初有百姓自河北冀州遷居于此,古稱“三隊反村”,清道光年間改名“三德范”。
△//老奶奶提著籃子,是去趕集、還是去地里采摘豆角呢?見被拍照,老奶奶轉身給個特寫
《章丘地名志》載:“清咸豐年間,該村兄弟三人取宣揚道德流傳后世之義,改村名為三德范,沿用至今。”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禹王廟,碑記上才首見“三德范”村名。
△//村里一角堆著陶罐、石構件,這些見證了三德范村的歷史發展
在此之前,三德范曾用名多多,《三德范莊志》記載的村名就有“三追飯、三隊反、三敵反、三墜反”等等。
△//灰磚砌筑,歇山屋頂,入口處石獅鎮守,藍天白云下,協調和諧
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玄帝閣碑記中,稱村名“三推飯莊”。這個村名之說,卻與戰國時期有關。2000多年前,齊國在這里修筑長城時,便在城墻要塞錦陽關北側設兵營駐扎,稱為“大寨”。
△//轉角做工精致,半石半磚,村中道路清掃的非常干凈
糧草場、兵器庫、醫療場所等設在三德范地盤的西南處,這里便是大寨兵營的后勤機關;與兵營大寨相比,此處稱為“小寨”。
△//豐收的玉米被村民裝起來,堆在屋頂上,趁陽光好去晾曬
大寨兵營的飯菜,由小寨做完后用小車往大寨兵營推送。因每日三餐三次推送,時間已久,人們又稱小寨為“三推飯”。
△//村中保留的寨門,門洞不大,上筑瞭望臺
小寨與大寨相隔雖不足五里,但途經強盜出沒的黑峪口、風門口等兇險地帶,因而送飯車隊曾遭人搶劫。
△//村中一處老屋,將古村曾經的建筑風格完好的保留下來
為了送飯安全,大寨兵營便先派探馬偵察,在確無敵情的情況下,由快馬送信追催送飯,因而,小寨又被稱為“三追飯”。因做飯需要糧食柴火,砍柴種田的人逐漸在此增多聚集,并在小寨以北立莊,村名便稱“三推飯莊”。
△//村中保留的寨門經過修繕,重煥新生,與一側新建的亭閣互為映襯
凡村莊改名都有緣故,但三德范村的多次更名,也給這個村莊增添了神秘色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歷史,不妨到三德范村親自探索一下。
村內明清特征的古宅院、古門樓、古街巷遍布其中,古石板路隨處可見。一座座建筑,都是三德范歷史悠久的見證。
△//古村景象保存完好,寨門、門樓、古井,還有一株柏樹陪伴
這些飛檐斗拱的古跡形式多樣,展示出不同時代的建筑風格。屋脊上聳立的神獸朝天高昂,門庭前威武坐墩的石獅張著大口,仿佛在向后人們講述那些封塵的歷史故事....
△//從河道對岸望向古村,門樓、亭廊掛上燈籠,喜氣洋洋
走過中心橋,太平門古樸穩重,連接起“四涵迎曦”的景觀,更顯端莊凝重,一個大寫的村徽標志著三德范村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神奇。
△//河道穿過村中,村中處處石筑建筑,跟著傍晚的火燒云融合成一幅畫
從村內中心大街北行,有一顯著的石砌城門出現在眼前,門額上鑲嵌“太平”二字,為清同治七年(1868)二月所建。清晚期,為了防捻軍和土匪,三德范村里建起南北西三道圩子墻。
△//古井旁一處“對山”標志,還有一處石刻“太平池”,等待著村民來打水
中心大街路東的辛莊街街口,便有這么一座“人和門”。曾任兩廣總督的濟南人毛鴻賓,在同治七年辭官回歸故里,召集濟南士紳百姓配合政府將濟南的圩子墻改為石圩,題下“人和”的匾額。
△//雕梁畫棟,精美的雕刻,盡管彩畫顏色消退,仍舊氣勢非凡
北圩子墻、西圩子墻、南圩子墻,呈“品”字形排列。以北圩子墻規模最大。清咸豐年間,捻軍起義,土匪趁機而起。為保民護莊,全莊出資投工修圍墻,于同治七年(1868)筑成。
△//村中的路是由石板鋪成,石板經過歲月滄桑,表面早已坑坑洼洼
太平街位于玄帝閣西側,太平門額鑲嵌篆書石刻“太平街”三字,青石鋪路,街道兩旁古宅林立。閑來無事,小憩漫聊,趣味無窮,悠哉樂哉。
△//新村與舊址出現在一起,村民來來往往,各自為生活奔走
禹王廟位于老村莊的南端,故又稱“南頭廟”。該廟建于青龍池東側石壁之上,該域地勢高峻巨石參差,依地勢而補筑石堰。筑成約1000平方米高臺,古樸典雅的禹王廟巍然于上。
△//木刻碑注記載了村莊的歷史,石砌高墻在藍天白云下,古樸自然
廟內留存有繪制于清宣統年間的彩色壁畫40多幅,壁畫十分精美,為清宣統年間所制,是按墻壁尺寸,將事先繪好的畫卷粘貼于其上,宣紙繪制,做工十分精細,雖經百年,部分畫面仍然色彩鮮艷,栩栩如生。
△//省級認定所筑石刻碑記“三德范禹王廟”,碑后的石墻飽經風霜,見證了村子的歷史發展
在波濤中一中年人坐在鯉魚之上,雙手打拱,是因為莊內流傳,地下有大魚將地球馱起,大魚眼皮一眨便地動山搖,人騎魚上,代表著村民們人定勝天的愿望。
三德范村內還有3A級景區錦屏山,屬泰山余脈,自古就以幽、險、靜、秀聞名于世,是最早的章丘八大景之一。
△//登錦屏山遠望,遠處群山連綿,一眼望不到邊
從錦屏山路口開始,一道道美景疊連:挺拔的牌坊上青龍騰飛,文化長廊承載壯麗詩篇;河邊石碾吟唱古老歌謠,婆娑樹影在碧波中舞動。
△//三德范村中小路蜿蜒,角落處會有歷史珍寶放置,陳述悠久的歷史
戲臺歌聲劃破了長空,文體廣場上舞姿翩翩;晨曦霞光斑斕,碧水落晚霞燃燒火焰。特別是熏風中的夜晚,橋頭、彎月在河中顫悠,流水似簫聲起伏,美妙無限。
△//裝扮上紅撲撲的臉蛋,黑眉、白鼻,嘴角一提,笑容滿面
除了悠久的歷史和宜人的風光,三德范村還有不少文娛活動。
三德范元宵大扮玩是濟南地區民俗活動的靚麗名片,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都會吸引近十萬人到村欣賞民俗、參觀游覽。
△//逢年過節,村民們穿上雜耍衣服,興高采烈地趕去參加雜耍表演
三德范芯子是大扮玩最重要的節目形式,于2006年獲得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受邀參加濰坊國際風箏節的開幕式及參加非遺文化巡演。
△//非遺表演在村落里最能流傳下來
這種傳統表演形式,是民俗大扮玩的壓軸戲,深受觀眾喜愛,抬桿人隨鑼鼓樂譜邁花步前后走動,使站在長桿中段的演員顫顫顛顛,衣裳長袖飄飄起舞,宛若天仙九霄下凡。
芯子種類繁多、表演形式多樣化,把“秧歌之情韻”“舞蹈之美感”“雜技之驚險”融為一體,獨顯紅顏。
△//熱鬧的是現場,也是日子
劇目經典有:東溝巷芯子:《梁祝》、齊家巷芯子:《紅樓夢》、陳家巷芯子:《洞賓戲牡丹》、西道巷芯子:《甄嬛傳》、東道巷芯子:《穆桂英掛帥》、太平巷芯子:《寇準背靴》、單家巷芯子:《三打白骨精》、張家巷芯子:《王小趕腳》等。
來到三德范村,觀賞著風景,欣賞著古韻,回味無窮。
真是閑來村古里,人在圖畫中。人間三月,莫負時光,快到三德范村去游覽一番吧。
【青州_青州旅游網_青州旅游攻略_青州酒店_青州美食_青州景點_青州古城】
www.vitory.cn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