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五四運動中的青州學生
五四運動中的青州學生
石愚山,原名石志昆(1895—1976),青州滿族鑲紅旗人。十五歲就讀于青州城海岱中學。他為人正直,性格剛毅,曾因為反對封建教育和家長式的領導,組織學生罷課。1915年,考入濟南高等師范學堂(后改為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史地科,1919年畢業。
石愚山畢業這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帝國主義列強在法國巴黎開會,簽訂對德和約。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也派出代表團參加。由于和約漠視中國主權及戰勝國地位,讓日本繼承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而當時的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國主義列強,準備讓代表團在“巴黎和約”上簽字。消息傳到北京,爆發了“五四”愛國學生運動;而北洋政府出動了軍警,鎮壓逮捕了大批學生和愛國人士。當時,聽說日本人拒絕歸還其借囗強占的膠州灣、青島和膠濟鐵路;中國代表團準備簽字,山東的學生和各界人氏更是義憤填膺。在濟南,最先起來聲援北京學生的是省立第一師范和省立第一中學。隨后,濟南各學校、各團體、工商界也一致起來響應,形成了一個抗日愛國運動的高潮。
這年石愚山24歲,血氣方剛,嫉惡如仇,他憑著一腔熱血,和進步學生最先發起并組織了一師的罷課和游行示威,接著聯合省立一中和其他學校,直至工商界和群眾團體。在這場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中,他被選為山東學生聯合會評議部部長,學聯副主席。后來因為他敢于斗爭,富有組織才干,又被選為代主席和濟南市各界罷課罷市的總指揮,發動并組織了轟動全國的罷市罷課運動。他們向當局提出:要求政府立即釋放被捕的學生和愛國人士;致電巴黎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同時,要求政府收回山東主權,廢除二十一條密約,懲辦鎮壓北京學生的罪魁禍首曹汝霖等。
當時,山東軍閥政府派出了大批軍警鎮壓,學生們前仆后繼,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游行示威時石愚山遭到圍攻、毒打,仍然帶領學生一往無前,同反動軍警做殊死的斗爭,他們一次又一次的挫敗了敵人的陰謀,才爭取到進京請愿的合法地位。當年六月,選出了“山東各界請愿團”代表,石愚山是其中之一。
到達北京后,他同學生代表李澄之、莊達中、張文英等,向當時的北洋政府遞交了請愿書。但北洋政府的首腦們閉門不見,于是請愿的學生們大鬧新華門,迫使總統徐世昌接見了山東代表團。不料,徐世昌老奸巨猾,把問題推給總理龔心諶,石愚山和學生代表又同龔心諶展開了面對面的斗爭,通過反復較量;同時致電各省,組織増派第二批代表團進京請愿。龔心諶黔驢技窮,無可奈何,只好勉強答應了代表們的請求……
石愚山的一生,始終是個堅定的愛國者。1920年至1937年,他先后在濟一中,煙臺中學,青州四師任史地教師。上課時,他教育學生:“為民者,要為國家版圖完整,不怕流血犧牲;為官者,要為國家主權獨立而鞠躬盡瘁!”這一時期,他除了教書,還利用業余時間向同學和好友國畫家王友石、俞劍華、孫占群、陳大羽等人學習國畫,并研究考古學。
“七七”事變日寇占領了青島,他毅然辭去教師職務,攜眷回鄉,并帶領部分學生,在青州、沂水一帶,從事抗日宣傳活動。他曾編導過話劇《一片愛國心》,以“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為結束曲,每場演出完畢,臺上臺下一片哭聲和口號聲。后因錢盡糧絕,去濟南做苦力謀生。此時,日偽上層得知石愚山在教育界頗有影響,動員其出面做官,先生蓄須明志,誓死不當漢奸。這段時間,他以古董商為掩護,暗地幫助他的學生在膠濟鐵路一線從事抗日活動。1940年,日寇以通共嫌疑,在青州將其逮捕。日本憲兵隊酷刑拷打,他一口咬定是至青州收購古董的,并以其精深的歷史文物知識,瞞過了日本人。鬼子找不出破綻,但又不肯放人。后經青州市清涼寺小學校長汪宏福(石的外甥),濟南的愛國人士趙笠山、郝少穎(滿族),青島的唐子敬夫婦(滿族),多方奔走營救,石先生方才獲釋。
出獄后,為避免日寇再次迫害,他在青島、青州經營小手工業,其間與中共地下工作者王費先、愛國人士張明庭、馮俊三等秘密交往,一直未間斷其抗日活動。因而,抗戰勝利后,他以敵后抗日社會賢達代表的身份,出席并擔任了青島對日接收委員。工作中,因見國民黨接收大員貪污腐化,他憤然辭職,又從事清貧的教學工作。
解放后,他任青島地理學協會副會長,1952年調到山東師范學院任教(兼經濟地理教研室主任),1958年退休,1976年病逝。晚年酷愛讀書與文物收藏。生前著有《世界經濟地圖》、《中國陶瓷源流考》等。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