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龍興寺佛像的驚世之美
青州龍興寺佛像的驚世之美
1996年在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時期的各類佛教造像400余尊,該發現被列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是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轟動國內外,享譽世界。
作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的一項重要發現,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的發掘距今已整整20年。20年來,學者們就相關問題發表了大量論著,使這項發現成為中國考古學和美術史研究的一個熱點。與此同時,海內外舉辦過多次規模不等的展覽,受到觀眾的普遍歡迎。
以往各種展覽和圖錄、教材所呈現的,多是龍興寺窖藏造像中的精品。在布光講究的展廳和精心拍攝的照片中,佛與菩薩的形象莊嚴靜穆,優雅精致,富有藝術感染力。但是,這種美感卻與我們1997年第一次看到這批造像時的印象有著極大的差距。
當時,這批造像已發掘完畢,被運到青州市博物館的文物庫房進行初步整理。在我們眼前,大部分造像被破壞得十分零碎,體量不等的殘塊鋪滿了數百平方米的庫房地面,大者超過一米,小者只有幾厘米。工作人員初步拼合的一件佛像的身軀,由大大小小近百塊碎片組成。
發掘簡報稱這批造像共有四百余件。實際上,要清楚地統計出造像的數量,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一位參與整理的學者曾提到,這些造像的殘塊有數千件之多。在這里,表現完美的肉體、精細的雕刻工藝,以及鮮艷華美的敷彩貼金,皆與無情的斷裂、生硬的破碎,形成強烈的沖突,觸目驚心。
龍興寺窖藏中的造像90%以上屬于北朝晚期的遺物,其最早的紀年是北魏永安二年(529),更多的屬于東魏、北齊時期,也有少數唐代造像,而最晚的造像紀年則是北宋天圣四年(1026)。晚期造像雖然所占比例極小,但根據考古地層學的原則,這處窖藏埋藏的時間上限應是1026年,實際的時間只可能略晚一些,而不會更早。
龍興寺窖藏佛像有坐佛和單體立像,坐佛分為跏趺坐像和倚坐像兩類,跏趺坐像中半跏坐像更為普遍,大多雕刻成袈裟裹足、露掌或不露掌的形式,雕刻手法與立佛并無太大區別。在外在造型上,青州佛像大多為平螺肉髻,面部短而圓潤,薄衣貼體。在衣紋裝飾上,則緊貼佛像身體刻畫而略有高低層次變化,給人一種質薄透體的效果,修長、挺拔而秀美,在線條運用、傳情達意、塑繪結合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龍興寺窖藏坑東西長8.7米,南北寬6.8米,深3.5米。坑內有南北向的斜坡道,便于運放造像。坑內造像分三層排列,較完整地置于窖藏中間。頭像沿著坑壁邊沿擺放,陶、鐵、木質像及彩塑置于坑底,較小的造像殘塊上部用體量較大的造像覆蓋。
坑的四周撒有錢幣,最上層覆蓋葦席,最后填土掩埋。為什么這些大大小小的殘塊沒有被廢棄,而在寺院中保存了數百年?為什么這些形象不完整的殘塊沒有被隨意丟棄在坑中,而是得到了如此慎重的處理?
佛和菩薩的形象,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一般意義上的“雕塑”,換言之,這些造像根本不是以藝術的名義制作的。在中國中古時期的禪學中,佛教徒修行離不開“觀像”,而觀像即觀佛。信徒先是由眼睛“粗見”一尊佛像,最后打開“心眼”,在心中呈現出真正的佛。在這個過程中,觀看和默想交替進行,造像實際上是信徒的精神進入另一個世界的引導物。
在中國的歷史上,北周武帝和唐武宗都舉行過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破壞造像不僅是對于一種眩人耳目的形象的攻擊,也意味著對于其宗教力量的毀滅。在其對立面,佛教徒則以其特有的方式,對這場災難加以補救和轉化。
在他們看來,既然佛像是佛陀的化身,那么其殘破便意味著佛陀化為千萬,一場劫難猶如一場烈火,火焰熄滅后,千百塊碎片依然堅硬,如同舍利一樣。修復造像的人們,不僅試圖恢復形象的完整性,也在努力維護其內在的神圣性。對于那些過于破損而無法再次修補的造像,人們則將其碎片悉心加以保存、聚合,并擇時鄭重地加以瘞埋。
佛教徒的這種認識不只局限于佛像,還擴展到幾乎所有的造像題材上。在龍興寺窖藏內有一座被損毀的盛唐時期的小石塔。這座小塔只有第一層塔身華麗的正立面保存下來,但已碎為13塊。寺院僧人們將其仔細收集起來,并鑲嵌在新建的大塔之中,它像是一幅畫“貼”在新塔的內壁。或者說,它像是一位逝者的眼角膜被移植到另一個人的體內,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確認和延續其原有的身份,也延續著它的生命。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