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有一種風華叫青州 | 青州的微笑
有一種風華叫青州 | 青州的微笑
青州的微笑
畫作 | 《龍興寺造像遺存》海珠繪
我隱隱看到他們身后的幕帷中映出了胡騎漢馬、刀光劍影,彌漫著烽火狼煙,血雨腥風。留下這絕美微笑的,怎會是那樣一個時代?
“既然歷史在這里沉思,我怎能不沉思這段歷史?”
——公劉《沉思》
是的,每一個有深厚歷史文化遺存的地方,都會有歷史的韻味在那里彌漫,有過往的身影在那里徘徊,引起游者對歷史的悠遠沉思和無盡遐想。2019年深秋,在青州博物館,面對著穿越1400多年歷史塵埃走來的“青州的微笑”,我陷入沉思。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青州龍興寺遺址下發掘出一大批佛教造像,出土造像400余尊。成為20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轟動國內外,享譽世界。這些埋藏地下近千年的佛教造像出土時都已破碎且灰頭土臉,整理復原后卻是色彩鮮艷,熠熠閃光。無論是佛像還是菩薩都體態頎長,深目高鼻,面帶動人的微笑。造像大多由青州本地的石材雕刻,精細光潔,栩栩如生。我曾觀瞻禮拜過著名的莫高窟、龍門石窟、樂山大佛以及多處佛教造像,不少微笑的佛容,或平淡、或冷漠、或快樂。但最動人心魄的是青州佛像神秘的微笑,親切、自信、從容、舒放。他們因此被稱之為“青州的微笑”,這笑容驚艷了中國和世界。
我沉浸在這絕美的群像里。莊重和善的佛,雍容華貴的菩薩,或秀骨清相,褒衣博帶,或秀美挺拔,曹衣出水。仿佛在一個夢幻空間鮮活靈動了起來,有了體溫。尤其是那尊沒有雙臂,被稱為東方維納斯的菩薩,羅衫艷麗,金飾閃爍,豐滿圓潤的面龐現著自然迷人的笑容?;秀遍g,他們體態優美地款款移步,讓1400年的時光倏忽退去,從歷史的帷幕深處如此親近地向我走來,帶著那個時代最溫馨的笑容和睿智的沉思。塵世的喧囂,名利的浮燥,都悄然地消隱于這微笑里,散發出歲月太平現世安穩的氣息。
然而,我無法在這些安詳和美的情境里沉浸,我內心涌動縷縷疑惑和不安——因為他們大多來自北魏至北齊時代。我隱隱看到他們身后的幕帷中映出了胡騎漢馬、刀光劍影,彌漫著烽火狼煙,血雨腥風。留下這絕美微笑的,怎會是那樣一個時代?
那是中國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分裂使華夏大地支離破碎,長時間處在分裂割據狀態,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羌,趁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紛紛遷居內地,先后建立起政權,所謂“五胡十六國”,不斷在分裂割據中廝殺,吞并和融合。戰亂與天災并行,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盜寇群起,殺人越貨,“流尸滿河,白骨蔽野”。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動蕩的一頁。
在那些動蕩多難的歷史時期,國家、民族、王權、宗教的爭奪與吞并給社會造成累累創傷。佛和菩薩們也未能幸免。青州龍興寺窖藏中的這些佛像大多建造于南北朝晚期,其中最早的紀年是北魏永安二年(529),更多的屬于東魏、北齊時期。而就在他們出世的幾十年前,中國歷史上經歷了第一場滅佛運動。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太武帝 拓跋燾頒布圣旨:先盡誅天下沙門,毀諸佛像。今后再敢言佛者,一律滿門抄斬!短短數月之內,數千寺廟被毀,僧人要么被強迫還俗要么逃亡,這是佛教傳入中國近五百年后所遭到的第一次浩劫。廢佛后六年,太武帝駕崩,文成帝即位,下詔復興佛教,佛教才又逐漸恢復發展。“青州的微笑”正是在此劫難的血淚中孕育,佛教再次復興時所誕生。
佛教是一種處世哲學,而在很多的境況下它也是人生苦難的安慰。對于受著無涯的苦難無力解脫的人們,它也是撫慰傷痛的麻醉劑。南北朝以來社會動蕩,戰亂連綿,民眾在苦難中掙扎,現實人生如此痛苦多難且無邊無涯。人們只能祈求超然的力量救苦救難。佛教的出現使人們找到了承受苦難的精神支撐。預期的來世幸福讓正遭受現世的磨難和痛苦的人們得到生命的寄托和精神慰藉。最祥和親善的笑容出現在最苦難的時代,這是不是人類生命的平衡和生存的哲理?
我凝重地直視著諸佛的面孔。他們只是那樣矜持又深邃的微笑,沒有憤怒,沒有痛苦,沒有輕蔑,甚至看不到悲憫。他們頜首垂眉,雙目微閉,無視萬物,卻洞悉人情世態,唯留無言微笑與眾生。一切現實的苦難都已變得遙遠,似乎這微笑將接引你走向沒有痛苦的彼岸。然而動亂的人世并未因這微笑的撫慰得到安寧,爭戰不斷暴發,百姓生靈涂炭。儒、道、佛爭奪思想靈魂主導的斗爭同樣殘酷。在這些佛像誕生后僅僅幾年或幾十年后的公元574年,另一場由北周武帝宇文邕發動的滅佛運動接踵而至,4萬處寺廟、無數的佛像、經書被毀。此后,唐武宗武則天、五代十國時 后周世宗柴榮接續完成了史稱“三武一宗”的最為浩大的滅佛運動。
“青州的微笑”并沒有造就一個微笑的青州。最終他們都在北魏永安二年(529)至北宋天圣四年(1026)這500年的歲月里被毀。珍藏這批佛像的青州龍興寺,曾經極為興盛,從公元500前后開始,香火繁盛800多年,也終于在公元14世紀的某個年代神秘地消失,留下的只有史載與傳說?,F在青州云門山和駝山上也還幸存著幾處六到七世紀始鑿的佛教石窟,這些石窟或與龍興寺同時建造。50年前的一場文化大革命使得這些歷經1400年風雨,僥幸躲過滅項之災的佛像面目全非,鮮有完體。
萬幸的是龍興寺的僧人與龍興寺珍藏并保護了這些曾遭劫難的破碎佛像,使他們沒有流失湮滅。更加幸運的是“青州的微笑”天賜機緣,在華夏大地政通人和、社會安定、文化繁榮的新時代重見天日。他們不僅僅作為佛教的象征物令佛界震驚,雕像所表現完美的軀體,精細的雕刻工藝,以及鮮艷華美的彩繪,更是作為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絕美雕繪藝術品驚艷世界,將使世界重新認識東方藝術史(德國學者言)。他們佐證了古老青州的文明底蘊,也成為現代青州人民汲取優秀文化遺產營養,充滿自信地創造新文化的寶藏。
“青州的微笑”終于遇見了微笑的青州。
本文首發于2020年1月19日《大眾日報》豐收版
作者簡介
楊曉洲:大眾報業集團原副總編輯,山東省記者協會副主席。
【青州_青州旅游網_青州旅游攻略_青州酒店_青州美食_青州景點_青州古城】
www.vitory.cn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