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博物館那么有名,究竟有啥好看的?
青州博物館那么有名,究竟有啥好看的?
青州博物館位于山東省青州市范公亭路西端,被范公亭公園和龍興寺遺址公園包夾,只有東邊有路通。博物館的大門面朝東方。該博物館始建于1959年,收藏各類文物2萬余件,推出了簡史陳列、陶瓷器、玉器、青銅器、書畫、古貨幣、碑碣、石刻、革命文物等10個專題陳列廳。
2008年,青州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是83家入選單位中惟一的一家縣級綜合性博物館。時至今日,布展能力方面可能并未更新,相對很多新興的地區博物館還算落后了。不過這里的身份確實尷尬:上有濰坊市博物館,再上有山東省博物館,再上有中國國家博物館,七調八調,留下的展品多是象征性的復制品,真品不在館中,或者有真品也不敢隨便示人被調走,所以能看到的就非常有限了。
青州市博物館的展廳開放情況如下:
1.青州歷史(史前-1840)展廳(開放)
此展覽為常設展覽,位于北廳一樓。該廳展陳不同時期青州境內出土、傳世的文物。整個陳列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劃分為八個部分:史前時期、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此處陳列趙秉忠試卷,但是是復制品。)
2.青州歷史(1840-1949)展廳(開放)
此展覽為常設展覽,位于西廳一樓(南)。該廳展示青州近代民族工商業、近代教育的發展歷史。
3.龍興寺佛像精品陳列廳(開放,這個展廳是精華所在)
二樓(第一展廳正上方)。該廳展出龍興寺遺址出土的窖藏佛教造像,分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巖、陶、鐵、木、泥塑七種質地,包括佛、菩薩、力士、供養人、羅漢、飛天等幾種類型,以高浮雕的背屏式造像和單體圓雕造像為主,造像上的貼金彩繪保存完好。(此處陳列都是原物,是轟炸機開過后的精品。)
4.古字畫陳列廳(開放,玻璃柜反光厲害)
二樓,該廳是青州博物館的古代書畫藝術展,不定期以不同的主題做一個專題展覽,展覽不同的書法繪畫藝術作品。(這次展出的是宮廷人物肖像,黃慎字畫和清明上河圖)
5.石刻雕塑陳列廳(開放,光線昏暗)
一樓,該廳是青州博物館的石刻雕塑展廳,該展廳主要展出兩漢至明清時代的青州出土的石刻雕塑文物。
6.石刻碑碣廳(未開放)
該廳是青州博物館的石刻碑碣展廳,該展廳主要展出青州博物館館藏碑碣文物,上迄南北朝,下至近代。其形式有題記、詩詞、墓志、佛經、禁約、地券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研究古青州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7.陶瓷陳列廳(實際展覽為香山漢墓展覽)
二樓,該廳是青州博物館的陶瓷陳列展廳,該展廳展出陶俑、陶器2000余件,青銅質、鐵質武器2000余件。
8.館藏彩瓷陳列廳(未開放)
該廳“色彩斑斕——明清以來的彩瓷文化展”將集中展示青州市博物館館藏明清、民國的彩瓷精品,共計90件。按照展品的用途分為:炊金饌玉——盛食器與飲食文化;品茗論道——茶具與茶文化;怡情閑趣——觀賞器與市井文化;陋室文心——文房與文人文化四個部分。
現在,請跟隨我的腳步,看看我在青州博物館看到了啥吧!
進門通過安檢,掃身份證,食品不得攜帶入內。
庭院為四合院形狀,中間院子里擺放一塊極大的太湖石。右邊大房子一樓為第一展室——青州歷史(史前-1840)。
展廳門前院子里左右擺放著高大鐵鶴,踩踏在破損嚴重的鐵龜背上,高四米,是衡王府的遺物。從鶴身上的顏色來看,身體和腿以及龜是黑色的,紋路精美,脖子粗糙,紅色,應該是后來補上去的部分。原物應該是身體以上部分都沒有了的。
從展館進去,剛好遇到了館內的館員義務講解,是個年輕漂亮的姑娘。聽了一段,內容有些蜻蜓點水,但聽得出很熟悉館藏。不過,稍微有點后悔沒有跟過去聽她講清明上河圖。
在這個館里,主要是從史前到明朝的石器、陶器、玉器和青銅器。早期出土的名器都是復制品,比如亞丑鉞和宜子孫玉璧,真品現在在山東博物院,去年去濟南的時候看到過。
從展廳布光等水平來看,稍嫌老派,和四川博物院、荊州博物館這些藏有大量名器卻場館老化的老牌一級博物館差不多(平心而論,比起來還稍微好點)。但比起近幾年改建完畢的河北博物院、邯鄲市博物館、大同博物館等還是被甩掉不止一條街。
至于其他的文物,除了專柜里的幾件被追回來的文物可以讓眼睛一亮之外,其他的在各個博物館大概都有,所以以專柜里的文物為主。
NO1:父己銘文銅爵
看似質樸少紋路,線條極其流暢優美。
制作時間:商(約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1984年4月出土于青州市于家莊村。
二菌狀柱,柱頂施渦紋。深腹,腹壁較直,腹部飾云雷地紋一周,上飾饕餮紋。圜底下有三個三角形刀狀足,一側有獸面鋬,鋬內有銘文父己,陰文。二菌狀柱,柱頂施渦紋。在甲骨文中有兄己、父己之名,研究者認為是指孝己——商王武丁的一個兒子。
NO2:金環首
明顯草原風的裝飾物,甚至有點波斯制品的感覺。頗為類似年初在成都博物館展出的阿富汗金器。
此環首立體鑄成一神異的動物形象(羊?),該動物的犄角呈花狀并后仰,與前腿的獸蹄相連,耳朵被犄角下壓,一邊呈柳葉狀,另一邊露出耳角。耳朵的前部,高凸處為眼眶,再前為眼睛,在眼睛的正上方為內凹的鼻孔,鼻孔前有一片三角狀細細的絨毛狀飾,再前則是極度夸張彎曲成象鼻狀的勾喙。其他部分則分明是食草動物的特征。經考證,此精美的金環首為刀劍的首部。
NO3:銅鎏金馬鐙
介紹上說是十六國時期文物,不過南北朝時期留下的金屬制馬鐙實物極少。大概是不敢確定,才模模糊糊寫的吧?那個時代出土的帶馬鐙都是單馬鐙。
20世紀90年代,青州市博物館對山東省青州市體育場建設過程中破壞的一座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墓葬僅存墓底鋪磚,具體形制不明。發掘過程中無隨葬器物出土,僅從現場征集回一批此墓出土的馬具,共90余件,包括鞍具、轡具、鞧飾等,均為銅質,通體或局部鎏金,部分器表有鏨刻紋飾。馬鐙2件。形制、紋飾相同。扁條狀長柄,上寬下窄,上端有一橫穿,下端接橢圓形鐙環。
NO4:銅甪端(香薰)
明朝的青銅器,看器型巨大而且精美,姑且拿出來看一下。
NO5:趙秉忠殿試卷(復制品)
趙秉忠狀元卷為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這份試卷填補了我國宮廷檔案空白,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獻,系國家一級文物。這件保存良好的珍品為19折冊頁,封面、封底均為全綾裝裱。卷首頂天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字,為當時的皇帝朱翊鈞御書下鈐“彌封關防”長印,下為正文,共2460字,精辟闡述了改善吏治、興邦治國的對策,并附有作者上三代簡歷。后3折列著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張位等9位讀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職銜與姓名。
狀元卷是如何傳承下來的呢?據說趙秉忠曾負責檔案工作,后得罪魏忠賢而被罷免,走之前居然將自己當年的試卷帶了回去,代代相傳。趙氏后人十幾代人歷經磨難,細心珍藏,從來秘不示人,用生命保護這狀元卷。上世紀40年代,后人趙煥彬在闖關東時,就把狀元卷縫在衣服里保存。在文革動亂中,他將這份狀元卷藏在了枕頭里,天天枕在頭下,才保留了下來。歷經400多年的風雨滄桑,狀元卷依然保存完好。該卷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宮廷檔案中含有幾份清代狀元卷),可謂價值連城。
很可惜,我看到的只是復制品,真品收藏著沒有拿出來,這也有一個故事:狀元卷于1983年收藏在青州博物館后,該館名聲大振,國內外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1991年8月,該館的一名保安林春濤曾將狀元卷偷出欲以150萬天價出售,后經公安人員奮戰8天9夜才將其擒獲。狀元卷失而復得以后,就深藏不露了,之后展出的都是復制品。
龍興寺佛像館
龍興寺始建于北魏時期,是唐宋王朝的皇家甲等寺院,明代初被毀。共存世達800多年,是當時全國著名的寺院之一。1996年在龍興寺遺址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時期的各類佛教造像400余尊,該發現被列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是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佛像雖然殘破,但精品很多,這里列舉幾個我覺得最漂亮的:
NO1: 北齊貼金彩繪佛立像
這是龍興寺遺址出土佛造像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尊。造像雕刻精細,螺發高髻,眉清目秀,面帶微笑,手施無畏、與愿印,著通肩袈裟,輕薄貼體,將體態勾勒得清清楚楚。造像面、手、足保留有貼金。領緣、衣緣飾寶藍色,周身以朱砂、石綠、寶藍、赭石等色組成田相圖案。
NO2:東魏貼金彩繪菩薩像
此尊菩薩像,貼金彩繪保存完好,雙臂殘缺,擁有“東方維納斯”之稱。像高164厘米,石灰石質。菩薩頭戴貼金寶冠,寶繒下垂至肩,黑發順肩而下,在肩部飾有兩個貼金圓形發卡。面部雕刻精細,眉目清秀。頸佩貼金項飾,飾帔帛、瓔珞,著百褶長裙,腰間束帶打結,長裙曳地。長裙以紅、藍、綠三色裝飾,下鑲金邊,裙擺十分有立體感和層次感,跣足立于蓮臺之上。
NO3: 北齊貼金彩繪思惟菩薩像
此尊菩薩像高90厘米,頭戴寶冠,寶繒垂肩,面相圓潤,清秀,微含笑意。袒上身,頸佩項圈,下著紅色長裙,半跏趺坐于束腰藤座上。座下雕一飛龍,口銜蓮花托起菩薩一腳。
NO4: 北齊-隋貼金彩繪菩薩立像
此尊菩薩高165厘米,頭戴透雕花蔓冠,面相清秀,雙目低垂,表情莊重,上著對襟衣,佩項圈披帛托住瓔珞自雙肩垂在腹下交叉上卷。一條提于左手,一條轉至身后。下身貼體長裙,裙側垂瓔珞。身前的裙帶上飾九方浮雕圖案。菩薩裝飾華麗,高貴而典雅。
青州古代書畫藝術館,進門就是幾張黃慎的作品。
黃慎是中國清代杰出書畫家,漢族,福建寧化人,初名盛,字恭壽,恭懋,躬懋、菊壯,號癭瓢子,別號東海布衣,揚州八怪之一。黃慎擅長人物、山水、花鳥,并以人物畫最為突出,題材多為神仙佛道和歷史人物,也有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形象,多從民間生活取材,號稱“詩書畫”三絕。
NO1:明仇英清明上河圖!
明朝人仇英以善畫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又在鑒藏家項元汴、周六觀家中見識了大量古代名作,臨摹創作了大量精品,故多次見過或研究過張擇端的真跡。此卷《清明上河圖》即仇英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借鑒,融入了他自己的想象與創作,再造了一個比六百年前北宋汴京更令人激動城市——蘇州。
目前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清明上河圖》,共有四個版本。一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版本,這是目前認為的張擇端真本。二是臺灣版本,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宮畫院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畫成。三是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仇英仿摹版本。第四便是青州博物館收藏的仇英仿摹版本。
青州博物館收藏的仇英仿摹版本描繪了城市的遠郊、近郊、城內的情景。圖中有高大的宮殿,繁華的市區,也有幽靜的村店;有豪華的宮廷龍舟,高雅的軒輦,也有古樸的牛車帆船;有華貴的官員和夫人在賞春,也有窮藝人在街頭賣藝,農夫在辛勤耕作等。畫中人物2012個,或動或靜,或聚或散,城郭樓臺與遠山近樹疏密相間,運筆細膩,設色考究,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明代繪品,也是傳世的唯一摹本。
NO3:獨特的“鎮江記憶”。
鴉片戰爭中,英軍調集了新式槍炮裝備的7000余人,攻打鎮江,而城中只有旗兵1500人,其中有青州旗兵500人,他們武器落后,卻與侵略軍奮勇拼殺,取得了斃傷敵160余人的勝利。
恩格斯在《英人對華的新遠征》一文中高度評價了青州兵的衛國精神:“駐防旗兵雖然不通兵法,可是決不缺乏勇敢和銳氣。這些旗兵,總共只有1500人,但都殊死奮戰,直到最后一個。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br/> 鎮江人民為了紀念死難將士,在鎮江城西門建青州駐防忠烈祠,立“忠烈碑”。碑陰刻上列陣亡官兵花名,知府崔光芴撰寫碑文,并將碑文送與青州。青州駐防旗城也將碑文刻石紀念。是年8月,青州知府李庭揚撰寫了“顯忠碑”文,立碑褒獎。今二碑均藏于青州博物館。
NO4:趙秉忠畫像
漢夢華章
這個展廳主要展示的是香山漢墓考古發現。這個曾被評為2006年全國重大考古發現。
香山北面7公里處有古代的紀國(現壽光市紀臺鎮),前后歷時382年。公元前691年,紀國末代國王紀季死后葬在了香山之陰,被稱為“紀侯?!被颉凹o季墓”。
2006年,當地村民在“紀季墓”附近基建取土時,無意中掘出一個器物陪葬坑,發現了坑內埋藏有大量彩繪陶俑、陶器。然而,這是另外的一座豪華的漢墓。
經過考古鉆探,確定香山漢墓為“甲”字型大型土坑豎穴墓。陪葬坑內出土大量陶俑,另有數百件陶禮器及生活用器。還有大量的鐵器,銅器,另有少量的弩機、箭鏃。
據考證,墓主人為第一代菑川國王劉賢。劉賢,漢高祖劉邦之孫,漢文帝十六年就藩菑川,后參與七國之亂,隨同膠西王等三個齊地國王圍攻臨淄的齊王,未曾攻下。而后吳楚兩國失敗,漢軍移師齊地,被迫自殺。
墓主人為菑川國王劉賢。證據是:第一、從香山漢墓的歷史、地理背景分析,此墓屬西漢菑川國境內墓葬。第二、從文獻記載看,墓主人系諸侯國王侯級別身份。第三、菑川國第一位王劉賢不僅死在自己封國內,且無子而葬,這與香山孤墓情形正好相合。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