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人物馬龍標
青州人物馬龍標
清末民初,青州有一位著名人物,他習武出身、青年投軍,甲午戰爭中奮勇抗倭,后為北洋政府的著名將領和政府要員,他就是馬龍標。由于民國史料疏于輯存,資料缺乏、史志無記,相當一部分人對其知之不多、了解甚少,但他是地地道道的青州籍,我們青州人應該知道他。現僅就所知所聞,敘述如下。
馬龍標(?—1927年)字錦門,青州東關回族人士。其身材魁梧、武功嫻熟,年輕時已是青州本地著名武師。清朝末年,青州地方多災多難,連年災荒百業蕭條,加之捻軍過境擄掠,地方賊寇騷擾,青州民間多辦團練以自衛。回民向有尚武習俗,馬龍標基于義氣,便在東關真教寺教習武術,也是真教寺的鄉老。當時,有章丘回民馬云亭來青州真教寺為海里凡,即經學學員。二人年輕氣盛,志氣相投,情同兄弟,目睹清末社會腐朽,民不聊生,為列強欺凌,時常相聚憂嘆,發奮為國效力,遂相約投軍,入總兵左寶貴部。
左寶貴,著名的回民將領。甲午戰爭中,他率部奮勇抗擊倭寇侵略,壯烈殉國,成為不朽的民族英雄。馬云亭投軍后,馬龍標后轉入北洋水師;馬云亭仍在左寶貴部成為軍醫。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是役,馬龍標所在的北洋水師,被日寇擊潰,兵艦沉沒,馬龍標落入海中。馬龍標不愧身高力壯,他拼盡全力,奮不顧身,泅渡上岸,幾經顛迫流落,在1895年投軍天津小站,參加袁世凱所練新軍。因其原有資歷與軍功且熟諳德國軍隊操練之法,遂為袁世凱和德國教習所倚重。1904年被任命為清政府新編陸軍第二鎮第三協統領。1911年3月,馬龍標又被擢升為第二鎮統制,同年四月授副都統銜。袁世凱初練的北洋新式陸軍僅為四鎮八協,其第一鎮全為滿旗官兵。第二鎮為北洋陸軍主力,該鎮所轄兩協,即第三、第四協。馬龍標所率第二鎮,其第三協統領為王占元,第四協統領為鮑貴卿,另有馬隊統帶孟恩遠、炮隊標統田中玉,后來這幾位北洋政府的要員或封疆大吏都曾為馬龍標部下。
馬云亭隨左寶貴部在陸上英勇抗擊倭寇,后被擊潰,一人零落,先在沈陽行醫,再落籍于山東濟南,開設保安堂中藥鋪并坐堂行醫。因其醫術精湛且為人熱忱,故深受民眾擁戴。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他挺身而出,作為宗教界名人,被推舉為“濟南回族救國后援會”會長,帶領愛國民眾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向山東軍閥英勇抗爭。同年八月,慘遭殺害,終年64歲。作為五四時期山東著名的愛國人士,新中國建立后,馬云亭被追授為烈士。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清廷命王占元率新軍第二鎮第三標前往鎮壓,因戰有功,王占元被提升為第二鎮統制,后留守湖北為督軍。馬龍標改任新編的第五鎮統制。是年,滿清結束統治,北洋政府成立,軍隊編制改鎮為師,協為旅,標為團。馬龍標任五師師長,同年再任山東護軍使,實授其中將軍銜。再后又轉任內蒙古正紅旗都統,1916年6月晉升陸軍上將軍銜,出任京師軍警督察長,相當于清代九門提督,即提督九門巡捕五營步軍統領,集軍警于一身的重要職務,非朝廷信任的一品大員莫能擔任。就在其任內的1919年,北京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愛國運動,抗議政府對日妥協,堅決要求收回青島。運動隨即波及全國,山東民眾尤其激昂。作為負責京師保衛與治安的全權人物,馬龍標沒有采取過激的鎮壓行為,而是采取了配合的態度。是年6月19日,山東各界請愿團一行85人到京,“馬龍標督察長亦派衛兵十數人在車站招待,因而行李等件未受檢查”。20日“山東赴京請愿團代表85人和旅京山東學界于上午7時在化石橋山東學校開會,決定進行方法……山東同鄉會會長馬龍標亦曾到場。”是日,山東請愿團到總統府門前請愿,雖大雨滂沱而堅持不退,定要面見總統遞交請愿書。總統徐世昌急招政府要員商討辦法,“請軍警督察長馬龍標到府,以同鄉私誼向代表勸說。下午6時許,馬善言安慰勸說,代表堅持如故。馬復入與總統磋商辦法,歷一時之久,出而告訴代表:總統謂今日已晚,明日下午2時由龔(心湛)代總理朱(深)兼內(務總)長在國務院接見,22日總統接見各代表。馬愿做擔保,各代表始退,時已夜10時。”其后,馬龍標召開歡迎請愿團會議,代表山東同鄉會發言“并祝請愿團達到完美之目的”,并親自帶隊面見總理與內務總長,共同聽取代表陳述意見,表達要求。23日上午,“軍警督察長馬龍標伴同(代表)入總統府,總統徐世昌在懷仁堂接見。”向總統面交請愿書。以上引文見《山東史志資料》1984第一輯。山東請愿代表在京期間,得到馬龍標的照顧與指引,他以山東家鄉人的身份,為其安排寓所,親往其駐地探視,與其交談表達祝愿。作為高官,他在五四運動中的表現可圈可點。
1921年,馬龍標被授于將軍府恒威將軍。這是一種榮譽性質軍銜。1927年馬龍標去世。據老人講,濟南正覺寺街有馬家花園,就是他落籍于濟南的住宅。
清末民初,這樣一個社會動蕩、風云變幻的年代,馬龍標以一個民間拳師身份,憑報國激情入行伍,積軍功而屢得擢升,成為北洋政府高級將領。他是袁世凱小站練兵的骨干、北洋軍閥的核心人物,當然也就為袁世凱所信任,但是他擁立共和,反對袁世凱稱帝。辛亥革命的領袖人物黃興去世,馬龍標所送的挽聯是“西法共和,北美共和,中華三造共和,賴諸將領同心擁護;滿清第制,洪憲帝制,定武恢復帝制,持眾士戮力推翻。”時人評說此聯尤備史料價值,表示了他順應時代潮流、反對帝制、擁護共和的政治態度。馬龍標一貫熱心公益,獎掖人才,青州拔貢丁培基與之交誼深厚,并得其提攜。他長時間擔任京師山東同鄉會長,多次出資維修北京、濟南等地清真寺;支持并參與實業,是北京著名的“大有糧站”股東之一。
馬龍標作為北洋政府的高級將領,處于一個風起云涌的非常時期,肯定會因歷史的局限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有違潮流而動的行為,對此,我們也難以對其苛求,但他畢竟是我們青州在那個時代所出現的有影響的人物,也應知之記之。筆者淺陋冒昧,所知不多,了解不細,倉促此文,望知者志者觀而糾其誤,以糾謬拾遺補缺。 (劉珍實)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