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楊妙真和楊家槍
青州楊妙真和楊家槍
楊妙真是位奇女子,但其知名度卻不是很高,不能與其傳奇色彩相匹配。究其原因很簡單,她與她的家族都是草莽英雄,起于青萍之末而成割據一方軍閥,然而其立場不穩。她和丈夫李全雖說強悍,在政治上都沒啥章法,行事比較隨意,一會兒降宋,一會兒叛宋,降蒙古卻又暗自叛蒙,朝三暮四很像呂布,弄得各方都不喜歡。按中國傳統說缺乏氣節,這是一個很大缺陷,以至于很難得到文人們的青睞,無法將其演義成高大上的形象。沒有演義的通俗,也就很難為普通民眾所接受。對其知之不多也就見怪不怪了。按說我們青州人應該知道她,因為楊妙真是咱青州益都人,八百年前的老鄉。史載楊妙真是益都楊家堡人,在家人稱“四娘子”,軍內都稱其為姑姑。
她的哥哥本名安國,因他職業是皮匠,專造馬鞍有名氣,人們就喚他“楊鞍兒”,正名反倒不如外號響,于是自己把“鞍兒”改為“安兒”。他雖叫安兒卻一點兒不安分。當時天下三派紛爭,宋朝政權被女真人打跑,到南方偏安一隅史稱南宋,山東就在女真人建立的金國統治下,恰此時北方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又強盛起來,把這大金國夾在當中,可偏偏這金國后期統治腐敗無能,橫征暴斂鬧得民不聊生,民間揭竿而起者多矣。金章宗泰和年間,金軍討伐南宋,楊安兒乘后方空虛便聚眾造反了。安兒習武練得一副好身手,更有楊家小妹自幼隨哥練武,相互切磋促進提高,一把花槍揮舞得若雨散梨花銀龍盤旋,環繞周身不留半點空隙,特別是馬上功夫更是了得,身馬一體風馳電掣若云團滾滾。況且這楊家小妹外柔內剛,英武而不失溫柔,手持花槍沖鋒在前,而又總是體恤部眾,成為老哥的好助手。以至各地烽煙起,總不如楊哥這里燃火旺。楊哥的隊伍著紅襖,就稱“紅襖軍”,乘著金國伐南宋后方正空虛,占州奪縣乘勢大發展。可宋金很快議和軍隊回撤,到底是正規隊伍勢力強,看勢頭不好楊哥立刻投降了,得了頂刺史防御使官帽。
1211年,蒙古南下伐金,金國連敗,急調楊安兒率軍北上迎敵,但他又見勢不妙,半路逃回青州再次聚眾造反。由于蒙古軍南侵,金國軍隊再無暇顧及,紅襖軍乘勢攻城略地,幾乎占領全山東。于是自己也得意,就撈個大王過過癮,建個小朝廷叫“大齊”,還起了個年號叫“天順”。好景不長,1214年蒙古退軍了,金朝騰出手來收拾他,派完顏霆和黃摑率領三千“花帽軍”,擊敗楊安兒,懸賞千金要他頭,楊安兒欲乘小船逃即墨,一個姓曲的船夫很貪財,把他騙到船上,打落到水下捕殺了。楊安兒去世無子,其侄擬代其職稱九大王,眾皆不服卻是心儀楊小妹,尊稱她為“楊姑姑”。這位楊姑姑不愧女中豪杰,揮著梨花槍糾其殘部萬人,一路掠馳到了莒縣磨旗山,重整旗鼓蓄勢待發。當年,楊氏占據磨旗山,官軍還真奈何不了他們,且看楊妙真的一小詩:“官家小兒不知羞,武藝何曾過半頭,本寨臨時睡一覺,花槍底下把魂收。”雖說直白,卻透露出颯爽、霸氣與自信:你們那些家伙武功一般,我要先去睡一覺,再來用花槍給你們收魂。也就在這磨旗山寨,楊姑姑還找到姑爺了。這姑爺叫李全,濰州人,使著一桿渾鐵槍,據說是年少時從水坑里得到的,四十多斤呢。他天天練習終成好武功,江湖人稱“李鐵槍”。在前也曾起事造反,后來偃旗息鼓了,這次蒙古軍殺了他娘與大哥,氣得他又鼓眾再起事。聽說楊姑姑這邊經營好,就跑來合股,而且合得緊密開上了夫妻店。
李全楊妙真喜結連理很有些戲劇性,像鄭子明與陶三春、楊宗保與穆桂英、薛丁山與樊梨花,可謂不打不相識。據南宋周密的《齊東野語》記,是李全初造反時率軍來攻楊家堡。安兒率眾對壘。他對李全說:“你是好漢,敢跟我妹妹打一陣嗎?你要是贏了,我就把妹妹嫁給你。”李全知其貌美,也知楊家小妹武功,但覺得自己魁梧健壯還怕一弱女子?誰料對陣間這位女將嫵媚更兼英姿,身手不凡膂力驚人,整日連戰而勝負未分,不覺又氣又愧,于是便動了歪腦筋,暗下絆馬索。“翌日再戰,全佯敗北楊逐之,伏者出以刀鉤止,大呼全回馬挾之以去。”結果就按約定下了婚姻。按此說,這次李全來磨旗山是來完婚的。可還有另一版本,據宇文懋昭《大金國志》說,楊妙真勇而有力,少為群盜在山東聚眾萬人,遇上李全之后頗為心儀,想考驗小伙,于是“飛馬植槍,深入一尺”,也讓李全“飛馬而拔之”,結果“全不能拔”。小伙沒通過考驗,卻頗具厚顏“下馬屈服”,打動美女贏得芳心遂為夫婦。不管如何這楊大美女的梨花槍,直讓李全五體投地。最近有人到莒縣磨旗山旅游,在山下專場看古代女將騎馬戰英雄,噼噼啪啪打得很熱鬧,歸來問我那是誰。這段歷史我稍懂,就說那是楊妙真戰李全。這女將是咱青州人,城東不遠的楊姑橋,位于彌河岸邊的一個村,據說就是這楊姑姑率軍架橋渡河處。
對于這段戲劇性的婚姻,基本是有據可查的,不似前述的幾對,應該是說書人演義的成分多。元雜劇明小說,按楊姑姑李姑爺為樣板,去塑造前代傳說人物結姻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兒。而且塑造的人物有共性,就是讓強勢女人管男人,為久受壓抑的婦女出口氣。這李全是否怕這內當家正史無確記,只記載楊妙真挺親切,喊李全是“三哥”。而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寫了個山大王李全,送給他的臺詞是:“未封王號時,俺是個怕老婆的強盜,封王之后也要做怕老婆的王。”看來這李全背后有位強勢的內當家,不僅謀略超群,那桿梨花槍也足以令其生畏。
李全這人不簡單,《宋史》里岳飛傳有一卷,奸臣秦檜只有半卷,而李全的傳記卻有兩卷,可見其影響之大。楊妙真與李全合股經營后,力量強,功夫深,馳騁山東與江淮,涉及范圍大、影響時間長,這中間起碼有楊妙真一半,寫李全實際也是寫楊妙真。男權社會女人出頭被譏為牝雞司晨,把事按到李全頭上是可以理解的。
其后,夫妻店打拼的過程很復雜,跌宕起伏的只能簡述了。先有金軍完顏霆率兵來攻,李全楊妙真率軍擊敗完顏霆,遂又南下轉戰海州(今連云港);后又揮軍北上,破莒州克青州,勢力大盛。再又投靠南宋政權。南下楚州(今江蘇淮陰),從農村轉入城市,李全也不再是流寇,南宋政權授予官職成為朝廷命官。夫妻倆很感恩就很賣力,率軍連續擊敗金國入侵的軍隊,還曾捉住了金國的駙馬,李全又升了一次官,楊妙真也成了朝廷命婦。夫妻店里經營更加紅紅火火。李全北征去山東開拓老地盤,楊妙真鎮守楚州鞏固大后方。先說李全趁勢北進兵臨益都城下,其獨身入城勸說金國元帥張林歸順,將益都治下的青莒密登萊濰淄濱棣寧海濟南等12州納入南宋版圖,不費一兵而得山東大半,南宋政權當然高興,再度加官進爵,升為京東路總管。留張林駐益都,李全回楚州會妙真。二位很有經濟頭腦,派他二哥李福駐膠西,利用海路發展貿易。可惜李福為爭奪鹽場,與張林發生矛盾,于是李全再度提兵北上逐張林,攻占益都府進駐青州城。可好景不長,1226年春,一支異常兇猛的軍隊向青州殺來,打算滅了李全。這支兵馬既非金兵,更非宋兵,它的最高統帥就是那渴望征服全世界的成吉思汗。蒙古郡王帶孫率軍包圍益都城,國師木華黎也派兒子孛魯統兵增援。蒙古軍隊“筑長圍,夜布狗砦,糧援路絕”。青州城大血戰。矢石如暴雨,刀槍似密林,天崩地裂,尸積如山,蒙古軍日夜猛攻,李鐵槍竭力死守,大小百余戰,忠義軍傷亡慘重,糧草將盡。青州城朝不保夕,李全“大小百戰,終不利,嬰城自守”。在青州苦苦支撐一年,糧食盡,殺戰馬;戰馬盡,人相食。青州城內數十萬軍民,餓死者相枕積,僅存活數千人。
青州這邊鏖戰急,楊妙真遠在楚州很著急,那時沒手機沒網絡,楊妙真和老公很難聯系上。偏偏楚州這邊形勢又突然緊張起來。南宋朝廷得知李全被圍青州,覺得這是鏟除李全勢力的好時機突然落井下石。宋淮東制置使劉琸忽悠另一個投奔南宋的老大夏全:“現在楊妙真在楚州軍不到三千,朝廷正要滅他們。如果你去先干掉楊妙真那婆娘,那可是大功一件呀!”這一說正中夏全下懷,他本與李全不和,又見楚州空虛,正想趁火打劫呢。得知夏全即將率大軍攻城的消息,楚州城內人心惶惶,楊妙真大腦開始急速運轉:硬拼肯定不行。四娘子梨花槍天下無敵,但面對的是合股勢力,夏全那家伙貪財猶貪色,于是先賄賂。她拿出金銀珠寶,接著派人送給夏全,請求他暫緩出兵。夏全見錢眼開,還真未付諸行動。為徹底消除危險,楊妙真還要走第二步,利用自身優勢親自上。她派人對夏全說:“將軍也是山東義軍,兔死狐悲,李氏如果被滅了,夏氏哪能獨存?希望將軍給予照顧。”給予照顧?夏全接到這信后浮想聯翩,頓時升起一種憐香惜玉的感覺,喜笑顏開。楊妙真暗自高興,馬上描眉點唇,擦香粉著艷裝,輕擺柳腰美眸流轉,親自迎接夏全來營地視察。看這四娘子果然美艷動人,夏全意亂情迷。接著又是美酒佳肴伺候,四娘子擺出一副讓人憐愛的嬌羞狀:“傳言說我家三郎已經死了,唉,您說我一個女人可怎么辦呀?以后呀,只能全靠將軍了!”這嬌滴滴的聲音,把夏全的魂兒勾沒了,全身酥麻,腦子完蛋了,智商歸零了。“將軍如能除掉劉琸,我人也歸您,我的全部人馬和全部財產也歸您。”楊妙真繼續施展洗腦術。面對四娘子的嬌媚之姿,夏全越想越高興,折服一個嫵媚且武功高強的美女,總比弄個哭哭啼啼的弱女子更顯英雄氣概。于是滿口答應,二話沒說立即出兵。那里劉琸萬沒想到,同盟軍竟然打了過來,措手不及被打了個稀里嘩啦。劉琸慌不擇路,墜城逃跑。夏全兌現了承諾,樂顛顛地來找楊妙真,眼前的一幕讓他大吃一驚。眼前的四娘子再也不是那個嬌滴滴的美人,她擺軍列陣橫槍立馬,厲聲喝道:“你是誰呀?來此何干?要么滾蛋,要么和老娘打!”這讓夏全氣得吐血,臭婆娘,竟然這般翻臉不認人,怎么辦?單挑,自己難抵她那桿梨花槍;搬兵,得罪了劉琸就是得罪了宋朝,來不及無路可走了,只好去投降金國了。
一個武藝高強、秉性剽悍的大姐大,能迅速變身為風情萬種、令人憐惜的小美人,演技夠強,智商夠高,本來楊妙真用美人計保住了楚州的北軍,可楚州卻越來越亂。李全被圍青州,派出二哥李福來楚州辦救兵,一看這亂局就留下了。可這李福來楚州總是添亂,先是挑起內部爭斗,繼而又與宋軍鬧翻。看楚州亂如一鍋粥,拜拜了,老娘不陪你玩了,楊妙真悄悄地跑到海州去。恰此時,對方一伙人打算合伙殺了李福和楊妙真,然后把他們的腦袋獻給宋朝。作亂的人乘夜沖進楊家,連續砍死數百人,李福李全的次子死了,還有個女的也被砍死了,以為這是楊妙真。可后來才知道此女是李全的一個妾。楊妙真又躲過一劫。
再說李全在青州,被蒙古大軍圍攻了一年,苦苦支撐一年。糧食盡,殺戰馬;戰馬盡,人相食。青州城內數十萬軍民,餓死者相枕積,僅存活數千人。李全絕望了,是戰死、自殺、投降?終于選擇了投降。他很現實,不認死理,“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面對強敵,他會盡力抵抗,但撐不住時他絕不會硬撐。什么民族氣節,什么國家興亡,都無所謂。寶慶三年(1227)五月,李全開城投降蒙古,成吉思汗很欣慰,授李全為山東淮南楚州行省(又稱“益都行省”),即青州和楚州的最高長官。
李全得知全家被滅門的噩耗后,號啕痛哭,他恨叛逆的屬下,也恨南宋朝廷。他向蒙古請求南歸報仇,蒙古人不答應。李全發了狠,抽刀砍斷了自己一根手指發誓,和宋朝勢不兩立,蒙古人這才答應。穿著蒙古帝國的官服,李全又回到了久別的楚州。楊妙真得知老公歸來,欣喜若狂,趕緊與之相會,相擁共訴衷腸。兩人隨即動手平定了內亂,楚州又安定下來。這些年他們經歷了那么多刀光劍影明爭暗斗,算是徹底想明白了——誰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他們重整部隊,招募軍士大造船只,空前壯大,雄踞山東,縱橫江淮,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于是乎,這兩口子玩起了腳踩三只船的高難度游戲。對南宋,表面上放棄仇恨,轉而恭恭敬敬,表示效忠老趙家;對蒙古,他們表示堅決擁護成吉思汗家族的領導,接受他們的封賞,把成批的貿易貨物輸入蒙古,還派人焚燒宋人的兵器庫;與仇敵金國,他們也開始眉來眼去,許諾要把一些好地盤送給金國,以博得女真家族的好感和支持。
夫妻兩桿槍挑起三國,李全夫婦游刃有余。只不過玩這危險動作總有失手,李全又與南宋政權鬧翻了,這回為的是給養,他說他的糧草被宋軍劫走了,于是便起兵去征討。宋朝還是老辦法,加官進爵來收買。姑爺來了犟脾氣堅決不接受,南宋無奈只好聚軍迎敵。揚州城外兩軍大戰,李全也打了幾次勝仗,這次沖鋒卻一時不慎誤陷泥淖當即被殺。當時揚州城外有處地方叫新塘,泥淖深數尺,表面積塵如同燥坯,李全就死在這地方。軍失其帥頓時崩潰,宋軍乘機攻陷楚州。姑爺已死,姑姑無奈對手下兵將說:我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現在卻難支撐,你們因我而未降;而殺了我再投降你們也于心不忍。不如你們說本想殺我投降,我卻跑了。眾人應諾后,楊妙真卻憑手中一桿梨花槍,率兒子李璮及殘部突圍而去北渡淮河,回到益都歸順蒙古。是年,楊妙真遠赴和林,覲見蒙古大汗窩闊臺,這位成吉思汗的直接繼承人正式任命她繼李全職位,管理山東淮北一帶,元代名臣耶律楚材有《答楊行省書》,這楊行省指的就是楊妙真,信中對其極盡推崇。那期間,天下紛紛亂給你個官銜,指給一方地域,還需要自己去打拼。這楊姑姑堅守軍閥身份,也曾作為蒙古軍前部向南進攻,鞏固擴張自己地盤。數年后,楊妙真死去,她的兒子李璮繼任,掌管山東三十余年,后因密謀謀反被元主忽必烈處死。李全楊妙真及其子,縱橫天下的歷史到此為止。
關于楊妙真和李全,后人眾說紛紜。縱觀李全行止,其反復無常不知大義,雖說時勢所限有誘因,但是夫妻店的經營方針確實有問題,被宋史歸入叛臣傳也有合理性。楊妙真作為他的內當家,其推波助瀾作用自然不可低估。歷史人物不好做評價,這里說的是她的槍法,精妙無雙享譽武林,受到極高的尊崇。楊家槍之所以能名垂千古,究其原因,是因為它有系統完整的槍法理論、精妙實用的槍法體系,無論實戰還是演練作用極大。歷朝歷代美女不少,但美女兼具武功者不多,而美女且為武林宗師者惟青州楊妙真也。 (劉珍實)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