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青州有哪些祠堂
古青州有哪些祠堂
青州歷史上有許多不同類型的祠堂,如圣賢祠、名宦祠、鄉賢祠、宗祠、神祠等。祠堂有官方建的,而多數是民間所建。祠堂離不開封建禮教或迷信色彩,但更具有崇尚正義和美好,發揚優良傳統的教化作用。眾多的祠堂,是地方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傳承民族精神的載體,包含了深厚的歷史信息。現在,城中這些祠堂雖然蕩然無存,但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其文化內涵仍有借鑒與參考的價值。
青州的若干祠堂分別建立在城區與鄉村。為挖掘古城歷史文化,對古城中的重要的祠堂作以考察記述,主要有:崇圣祠、蓋公祠、三賢祠、十三賢祠、名宦祠、鄉賢祠、昭忠祠、昭賢祠、馮家祠堂、房家祠堂、汪公生祠、文昌祠、李將軍祠、爐神祠等。
崇圣祠
青州最早記載的是齊宣王祀孔子于稷山。后來孔子被奉為至圣先師,青州府學、益都縣學內均祀孔子,立大成殿,所以學府又是文廟,兼雙重作用。文廟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四配是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十二哲是閔子等孔子的高足。祠中還有多位先賢、先儒陪祀。
崇圣祠,舊曰“啟圣祠”,專祀孔子之父啟圣叔梁公。在青州府文廟之中,舊在大城殿西,明嘉靖十一年創建,四十一年重修。萬歷六年之后,移建于大成殿后,規模有擴大。清雍正元年,朝廷下詔自叔梁公以上五世并封為王,一體崇祀,乃改為“崇圣祠”。祠中祀啟圣,以顏、曾、思、孟之父配享,及將程、朱、蔡氏之父從祀,春秋祭祀。
蓋公祠
在青州城北門里,明萬歷十八年建,清康熙五十七年重修,清末廢圮。蓋公祠祀漢代名儒蓋公。蓋公在安邱講過學,是漢丞相曹參的老師,在安丘等地也立有蓋公祠。
三賢祠
在青州西門外陽溪東岸,祀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原富公祠、歐公祠并不在此處,富公祠在府城西瀑水澗側;歐公祠在城西陽溪北岸。清順治十七年,青州知府夏一鳳移富、歐陽之祠與范公祠并建于一處,形成了后來三賢祠的格局。
三賢祠是在范公亭原范圍基礎上發展建立的。北宋皇佑年間,范仲淹知青州,有惠政,陽溪側出禮泉,公構亭泉上。郡民感其德,曰之為“范公亭”。后來人們又在亭后建祠祀公,便有了聞名遐邇的范公祠。據康熙《益都縣志》和光緒《益都縣圖志》等資料記載,清順治十七年,知府夏一鳳重修范公祠,并在其左、右分別建富、歐二公祠。康熙五十七年知府陶錦重修,又建后樂亭于其后。民國期間,縣人又重修范公亭和三賢祠,有馮玉祥的聯語碑刻。后來又建了澄清軒、院落大門,增筑了范公臺,三賢祠更加完善。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時期江蘇吳縣人,官至副宰相,卒后謚號“文正”。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富弼,字彥國,官至宰相,卒后謚號“文忠”,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歐陽修,字永叔,官至副宰相,卒后謚號“文忠”,政治家兼文學家。他們三人在朝從政志同道合,又先后在青州任過地方官,均為清風傳世之人。有碑記中稱:“本朝順治中,太守寧遠夏君葺文正公祠,增筑二堂,移兩文忠公而俠祀焉,易其榜曰‘宋三賢祠’。嘗考三公守青先后,富公以仁宗慶歷六年自鄆徙青;皇佑中,范公繼之;歐陽公之知州在神宗熙寧元年,為最后。扳其年輩,范公在前,富公次之,歐陽又次之。今祠奉范公于中,左富、右歐,禮亦宜之也。”
三賢祠年代久遠,其中的唐楸宋槐堪為景勝奇觀。在古木翠竹的映襯下,祠宇建筑顯得十分肅穆沉靜。三賢祠室內分別塑三位清官坐像,配以壁畫;院中間是范公亭,亭中有井,其水明光似鏡,亭蓋中間留一圓孔,可仰視青天。緊湊莊嚴的建筑,林立的碑碣,處處顯示了歷史文化的濃濃氣息,令人遐思無窮。
三賢祠是傳統的名勝景點,現在得到了青州市政府的有效保護并定為廉政教育基地。景點以古城墻為后屏,外側有南陽湖,北與順河樓相呼應,環境優美,是個游樂觀光的好去處。
十三賢祠
原稱名賢祠,在松林書院。明成化五年,知府李昂奏請立祠,祀十三位宋代知州,紀念在青州做過官而有德政的賢者。所祀之人是:寇準、曹瑋、王曾、龐籍、程琳、范仲淹、李迪、富弼、歐陽修、吳奎、趙汴、張方平、劉摯。青州名宦宋時多。受到名額限制,有的未列入十三賢卻也有很好的聲譽,如文彥博等。清雍正時府文廟名宦祠中列62人,十三賢包括在內。十三賢祠的興衰與松林書院相始終。清乾隆時青州知府胡德琳重修書院及名賢祠,作詩句盛贊十三賢,分別刻石傳世。。
松林書院是青州的名勝古跡,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該處又以“書院松濤”而聞名于世,有許多名人詩文贊頌,有些碑碣尚存。現在,松林書院與十三賢祠修葺一新,在青州一中院內,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和保護。
名宦祠
明初,朝廷詔天下學校附建先賢祠,左名宦、右鄉賢。青州人禮部尚書馮琦在《維世教疏》中說:“祠祀名宦,義在報功;鄉賢,義在崇德。因以表揚前哲,亦以風勵后來。”此為建祠之宗旨。名宦祠、鄉賢祠成為學府建筑的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變化發展著。
名宦祠在青州府學(府文廟)的大成門東,建立于明代,清康熙三十八年重修殿廡時擴建。祠中祀在青州任過職的歷代外籍名宦,政績突出者。其中有朝廷高級官員,也有各屬縣的知縣級人物。如周代齊相鮑叔牙、漢丞相曹參、卜式、青州刺史雋不疑、法雄、王望、王龔、李膺、臧洪、北海太守朱邑、樂安太守陳蕃、北海相孔融,唐代北海太守李邕、趙居貞,宋代知州寇準、曾布等,知密州的蘇軾,明代青州知府李昂、汪喬年等,益都縣知縣張貞觀、吳宗堯等均在其中。
鄉賢祠
青州府和益都縣學府中分別建有鄉賢祠,所祀人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補。青州府轄區時有變更,所祀人物是府轄各地方上出類拔萃的鄉賢,包括政績突出的朝廷官員;在教育和文化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學儒;事跡突出的孝子等。
據嘉靖《青州府志》載,當時青州府鄉賢祠祀34人。上至春秋戰國,截止嘉靖以前,有魯仲連、房玄齡、王猛、王曾、燕肅、于欽等元代以前的27人。明朝前期至中期的馬愉、劉珝、陳經、黃卿、馮裕等。34人之中包括孝子董永等多人。益都列名者有王曾等多人。其中王曾是宋代的三元狀元,一代名相;燕肅是宋代有名的科學家、畫家、文學家,還是朝廷高級官員;于欽是元代著名文人,曾作地方志《齊乘》,至今流傳。明代,青州府領一州十三縣,臨淄的房玄齡、臨朐馬愉、壽光劉珝都在范圍之中,所以府志序言中說“敘鄉哲則慕房文昭(玄齡)、王沂公(曾)之相業”。雍正時府鄉賢祠增至54人。
這些鄉賢為青州增光添彩,祭祀鄉賢就是激勵后人發憤圖強,有所成就,其意義非同小可。列入鄉賢中的孝子不少,這體現了孝道歷來就被人們所重視,包括官方和民間。孝子具備的美德關系教化,祠祀孝子即為后人樹立榜樣,其意義經久不衰。
縣文廟原無鄉賢祠,鄉賢人物附于名宦祠之后,道光二十一年始分設名宦、鄉賢二祠。所祀鄉賢有些與府祠相重,如王曾、燕肅等。入祀鄉賢祠者共80人之多。
忠義孝悌祠
祠在崇圣殿后,雍正五年奉敕建。所祀人物較知名者有唐朝的平盧節度使王師范、明侍郎王讓、冀錬之父冀九經、王基之孫南京戶部郎中王若之、清朝初年巡按廣西御史王荃可、庠生房星朗等。以上祠祀的青州人物中,有的是死于王事即所謂的“忠臣”;有的是極盡孝道的大孝子。該祠各縣都奉旨建立,重點突出忠、孝。忠義孝悌祠中的人物,在府志、縣志中都有傳。
名人宗祠
自古以來,宗祠較為普遍。過去的名門望族都建有各自的宗祠,也叫家祠。藩居青州的衡王府,內設太廟,祀列祖列宗,這是皇家的宗祠。青州的孔、孟、顏、曾四大姓都有各自的宗祠;十二哲中的閔子在閔家莊、卜子在石皋村各建有專祠。西陽河的有氏祠堂,祀有子。有子名若,魯人,十二哲之一,西陽河有姓是其后裔。現在,城北的李家官莊李氏祠堂和小營的賈氏祠堂尚存,香火依然。
宗祠和家譜,是傳統的民俗文化,是研究歷史及人物的依據和資料。在高度文明的今天,南方一些發達地區,對此都相當重視,海外僑民尋根問祖,重要目標就是宗祠與家譜。
由于時代變遷,古跡難存,僅憑文獻記載,所知者寥寥。如邢玠、陳經等名人宗祠俱不詳。城內的宗祠唯有劉氏、馮氏、房氏祠堂有所考記,但對其建筑了解的也是不很具體。
昭賢祠
祠祀劉珝,原在察院巷里東側,今被北門組團樓群取代。
劉珝,字叔溫,號古直,明青州府壽光縣北陽河人,正統十三年進士,官至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弘治三年三月病逝于故里,賜祭葬,贈太保,謚“文和”。他是成化皇帝的老師,講章辭義懇切,天子每斂容聽之,多所啟沃。編纂史局,奉敕應制,皆秉直傳正。及登相位,參與國家機務,極口論天下事,侃侃無所避。勇退之后,上慰老親,下教諸子,倘佯丘園,敦睦鄉里。其高風雅望,上至朝廷公卿,下至黎民百姓,無不稱頌。
劉珝,在朝從政贊襄陰翊之力不可泯。其事父母極盡孝敬,歿后廬墓,哀毀備至,若有靈異,鄉人感化,號其所居曰“仁孝里”。立朝則為忠臣,在家則為孝子,鄉人思慕,建祠香火供祀。青州府、壽光縣為之建了祠堂。嘉靖二年秋,皇帝親賜祠堂匾額曰“昭賢”,并賜春秋祭文,命有司歲祭。祠中祀閣老劉珝和他的父母及上追祖、曾、高三代。嘉靖以后又添加劉鈁、劉鈗、劉澄甫等劉氏名人。正殿中懸掛畫像,擺放先祖牌位,節日香火不斷。
青州城中昭賢祠在原察院行臺之東,臨北門街建有大門,進門往里走很短的巷道至昭賢祠。此巷現在尚有一小段,標有“閣老府巷”的路牌。劉閣老的昭賢祠有祠堂建筑,也有住宿的宅院。明代后期,劉珝后人劉澄甫等常來祠堂小住。他們來往于郡城與故里,祠堂就是在城里的集會、活動場所。祠堂與住宅大院被人們統稱為“閣老府”,所以通街之巷稱作“閣老府巷”。昭賢祠建筑規模非常可觀,其院落大門朝南,前有空場。進出人員可走察院巷南行到縣前街,也可向東經巷道出大門。北門街的昭賢祠大門拔臺高筑,青瓦朱門,肅穆壯觀。門外石獅更顯示其威嚴。后人管這里叫作“劉家祠堂”。
昭賢祠在清末已經荒廢,解放后其大殿曾充作公用,糧食部門也曾利用。后來又改建成其他房舍,直至近年北門組團建為樓區。昭賢祠徹底沒有了影響,僅有“閣老府巷”成了唯一的標志。
馮家祠堂
青州城中的馮家祠堂有三個:一是總祠,二是二支祠堂,三是五支祠堂。按時間順序以總祠最早,其次是二支祠,五支祠堂最晚。三個祠堂建立時間前后相差約50年。
總祠。總祠即馮家祠堂,為區別分支的祠堂,所以稱為“總祠”。該祠在今偶園街南段路西。明萬歷中期,由馮子咸與馮琦創建。馮子咸行文規定了祠堂行香傳帖和行香、瞻拜之禮,并發起成立了家族敦睦會,提出了一些要求。馮琦發動家族集資,寫了修建祠堂約單。集中的物品由馮珣管理并負責督工建祠。祠堂的祭祀日是:元旦、元宵、端陽、七月十五、仲秋、重陽、十月十三、冬除日、年除日。(過去所有祠堂祭日大致相同。)
明代青州馮氏世家的始祖是馮裕。他祖籍臨朐,于明弘治、正德間為官南北,后定居青州城中。馮裕有子馮惟健、惟重、惟敏、惟諾,人稱“四馮”,以文學名世。惟健、惟敏是舉人,惟重、惟諾是進士。惟健未做官,他的三個弟弟都曾出仕做官,其中惟諾官至布政使。馮裕的曾孫馮琦,萬歷五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馮琦與其堂叔馮子咸倡建了馮氏宗祠。祠祀馮裕及惟健兄弟等。
祠堂的建立,能夠以此維系族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維系祠堂活動的經費來源于祭田。馮氏家族祖塋在青州城北的堯王山東側,有田若干,另有他處祭田,有碑記。
馮氏二支祠堂。在衛街,今東門大街中段路北,建于明萬歷年間。
馮裕次子惟重以進士入仕,官行人司行人,卒于任上。惟重生一子,名馮子履。子履字禮甫,號仰芹,幼孤,其母親將他訓育之。他中隆慶二年進士,官至河南右參政。馮子履有二子,長子馮琦,次子馮珂。馮琦官至禮部尚書,馮珂秉性清高,不愿出仕。兄弟二人建立祠堂,名為“光啟堂”,有光前啟后之意。祠堂專門為馮子履而設。因為馮子履是馮氏二支,所以通常人們稱本祠為“二支祠堂”。子履自幼喪父,在母親和其他親人的撫養教育下,奮發有為,又承前啟后,使家族繼續輝煌。所以光啟堂非比尋常的祠堂。當時馮琦官職顯赫,其營建的祠堂規格亦高。馮珂的孫子馮虎臣中康熙三年武進士,不愧其先祖。后來祠堂逐漸荒廢,二支后人進行了重修。現在,青州博物館中藏有道光年間的《重修光啟堂記》石碑,可供參考。
馮氏五支祠堂。在偶園的西北隅,與馮府相連。清康熙前期馮溥建。因馮惟諾在兄弟中行五,馮溥是惟諾的玄孫,是五支嫡系,所以他建的祠堂稱為“五支祠堂”。
馮溥,字孔博,號易齋,他是青州馮氏第六世,清順治四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兼文華殿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卒后加太子太傅,賜祭葬,謚文毅。康熙間,他輔佐皇帝治理國家,很有功績。馮溥在康熙八年以后開始整合營造偶園,同時建設府第和祠堂。康熙二十三年,他獲準致仕歸里。康熙帝給馮溥以很高的待遇:賜宴、賜詩、賜印章,關懷寵榮備至。馮氏祠堂以后建成,康熙帝御賜其大門額“清白世家”,二門額“東遼世業”。御賜大門聯“天語:家世蟬聯奏補袞調羹之業,綸音:祖風綿邈稱說詩敦禮之宗。”御賜祀廳聯“天語:序昭穆以篤天倫式懷嗣續,綸音:仰幾筵而思世德勿忝高曾。”
該祠雖曰“五支祠堂”,其中祭祀馮氏先祖若干人,包括其他支的先祖。馮溥所建祠中,祀以馮裕、馮惟諾及其兄弟、馮子臨及其叔兄弟、馮珣及其堂叔兄弟、馮溥之父馮士衡兄弟等。馮溥歿后,其后人又將他作為重點祭祀之。現在,該祠原址的建筑已被重建,非原來格局。偶園恢復建設中,祠堂也將恢復原貌。
房家祠堂
在青州南陽城北門大街中段路西。建立于明末清初。臨街東向大門,懸匾:“房氏宗祠”,內匾“萬邦總憲”,左右各一石獅雄踞。進門是甬道,道北分三院落,小門朝南。中間院落是祠堂,過道門,四合院,北面是大廳。祠堂大廳的對聯是:“敕命煌煌頒臣家者九十葉;繡衣世世沐君恩者四百年。”“兩袖攜清風,歸來別無長物;清白貽子孫,惟余一片冰心。”廳后院有樓,為聚會議事之所。東西兩院為房氏族人居宅。
祠堂中置存有家譜、誥命、畫像、文稿、祭祀用品、生活用具等。每逢節日,族中負責人輪流值班,有專人看家護院。
祠祀名人:明陜西按察使房如式(三品)及其夫人;明保定府通判房可久(六品)及其夫人;清左督御史加太子太保房可壯(從一品)及其夫人;明貴州按察使房楠(三品)及其夫人;清山東布政使房之騏(二品)及其夫人。其中,房如式與可壯系父子進士,房楠與之騏系父子進士。明清之際,房氏族中共有40人入仕為官,祠中祀13人影像。
祭祀典禮:祠祭為四龕,以祀先世神主。每龕內置一桌,每年春節前夕、冬至節舉行祭祀大典;俗節則獻以時食,有事則告。屆時,族長和各村族人代表齊聚祠堂,舉行各種儀式祭祀先人,爾后是讌宴。
“譜以聯其親,會以聯其情,祭以生其敬,讌以明其序。”四者為祠中之禮儀,時而兼修之。
房家祠堂始建于明萬歷末年,清康熙間又擴大了規模,影響延續至民國末。解放后,房家祠堂大門、石獅、房舍等依然完好,充作公用倉庫,1956年改為益都縣圖書館館舍。現在北門組團改建。祠堂中的名人畫像由馬棚崖村房氏族人保存,上世紀七十年代全部獻給了縣博物館,現存于青州市博物館。其他如圣旨、誥命等逐步散失。家譜分別存于各處族人家中。
名宦生祠
在過去,各地方建生祠以祀名宦的現象比較多。明代青州知府衛一鳳、汪喬年,清代山東學政趙申季、益都知縣張貞觀、冀守謙、鄭繼芳等在青州有突出的政績,為官清正愛民,為了紀念他們的功德,他們離任后,地方官民為之立生祠。
汪公生祠,在北關西街,明崇禎十五年建。清康熙七年大地震,祠圮。五十五年,里人房有祚等重修。雍正八年大水,又圮。乾隆二年,知縣王爾鑒再修。汪公祠是外籍人在青州為官的生祠之典型。
汪喬年,字歲星,浙江遂安人,明天啟二年進士,官至陜西巡撫晉總督。他才學出眾,干事勤敏,因反對魏忠賢而遭貶,崇禎登極后起用為工部郎中,出為青州知府。他體恤百姓,廉潔奉公,受到人們的尊仰,有“海內第一偱吏”的美譽,青州人為他建立了生祠。汪喬年事跡載府志,列入名宦祠。
王公祠
在范公泉側,清同治十三年建立。祀青州知府王汝諾。據民國六年的《重修三賢祠碑記》中記載,王公祠祀王繼庭和王汝諾,金彥陪祀。王繼庭,順天武清人,咸豐十年知青州府,多惠政。民為建生祠于范公亭。后與王汝諾合祀一祠。民國重修時,又增加了姚龍光等官員中的七位賢者,祠祀者合為十人。該祠原位置在范公井北側,后來圮廢,原處改建為澄清軒。
王汝諾,字子默,河北灤州人,咸豐十年進士,歷官工部郎中,湖廣道監察御史,由東昌知府署青州府。他調入青州,看到遍野莊稼遭蟲災十分嚴重,動了惻隱之心,立即為民請命,賑濟救災。時間不久,被營卒趙連城戕死。地方官和民眾為之建立了祠堂。
清末,“趙連城殺知府”之事轟動很大。在一次選拔人才的比武中,趙連城考試騎射的成績領先,可是,參將舒泰受了賄賂,營私舞弊,提拔了他人。趙氣憤填膺,蓄意殺死舒泰以解心頭之恨,因是在暗中行動,結果錯殺了王知府和守備金國彥。闖了大禍后,趙連城逃到城南火石山子,結果被官兵追上而殺死。如果趙殺死舒泰,將是大快人心。但是他誤殺的是王知府。所以,人們即同情趙連城,也同情王汝諾。這一座祠堂,包含了一個傳奇故事。故事發人深思。
昭忠祠
一在前司街關帝廟內,始建無考。祀贈都司銜、署青州營守備曹縣人李琦龍,益都汛外委千總本縣人謝永寧等86人。以上86人,自咸豐二年,屢次出師陣亡者。一在內城隍廟內。祀咸豐十一年,淄河口等處陣亡團長、團丁。
《通禮》:“直、省、府、州、縣,春秋仲月,守土官祭本籍陣亡文武官及兵丁鄉勇于昭忠祠。”這兩座祠所祀之人,都是在抵抗捻軍進犯中陣亡者。前者祠祀之人是正規的官軍將士;后者所祀是民團官兵。咸豐年間,南方的捻軍起義,席卷北方大地,青州經過了多次戰爭。孫文楷有文章記述其事。
李將軍祠
在真武廟內,廟址在今玲瓏山路的萬年橋南二百米處。建于明末清初。祀明末守備李士元,當時“凡廟皆祀”,鼎盛一時。
李士元,字小溪,河北通州人,鐵面,有膂力,由行伍積功升至守備官。他在青州期間,勇猛機智,守城有功。崇禎十五年,大清兵由北京東進橫掃山東,攻青州時,被李士元率眾將清兵擊退。他又粉碎了明總兵劉澤清圖謀不軌的攻城野心。甲申之變,崇禎死于北京煤山,士元勸在青州的衡王稱帝自立,反清復明。衡王既懦弱,又吝財,事無成,士元乃棄官,怏怏歸里。時隔不久,李士元設計殺了李自成余部首領趙應元。詳情見安致遠的《李將軍全青紀事》。
神祠
青州市境內神祠很多,有的廢圮,有的現存,與寺廟一樣,有的一直香火不斷。如云門山上的“天仙玉女祠、老子祠。稷山的后稷祠,逄山的逄伯祠。城東圣水祠久享盛名;顏神鎮的顏女祠,規校一大改稱顏神廟。南陽河瀑水澗下游北岸有晏公祠。晏公叫晏戌存,古代官吏,治水有功,卒后被朝廷封為“平浪候”,祠祀之以鎮“水妖”。神祠名目繁多,各有內涵。今重點記城中幾座。
文昌祠
在城西門迤東的梓潼廟內,明衡藩創建,萬歷間增建寢殿,后又多次重修。春秋,修祀事于此。文昌祠祀文昌帝君張仲。文昌帝君俗稱“文曲星”,主文運。所以過去的文人學子多信仰,往往在科考前至祠內燒香禱告,希望文曲星保佑自己趕考得中。
在東關的紹興會館內也有文昌惜字祠。城北側高家園處有文昌宮,此宮與文昌祠意義一樣,只是規模大小有所區別。現在,青云橋下有一古槐,即是文昌宮前舊物,是為見證。
爐神祠
在北門里真武廟內,建于明代。祠三楹,前有鐵香爐及鐵瓶,式樣奇古。楹前有對聯,曰:“有此等孝心,生男不如生女;憑這番好事,為人即可為神。”又”吾見蹈而死者,民到如今稱之。”
神為一妙齡少女,相貌莊麗。傳說:昔時山中有物夜出,食人田禾數十頃,繞山而居者不勝其苦。官令尋跡于此,得鐵牛一只,為之聚工銷鑠,堅不可化。時有爐役丁姓者,將被刑戮,其女奮不顧身,躍入爐中,而鐵牛以消。此女為父捐軀,是有名的孝女,感化一方,遂鳩工建祠,奉為爐神。祠與真武廟解放后俱毀,其址改建為學校或其他建筑。
土地祠
土地祠在城中多處,一般建筑規模很小,不為人們所重視。但就是這些土地祠,在民風民俗方面有其重要的作用。這里不一一敘述了。 (房重陽)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