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名人房可壯與趙秉忠的故事
青州名人房可壯與趙秉忠的故事
房可壯(1578-1653),字陽初,號海客,青州府益都人,明按察使房如式之子。萬歷三十二年(1604)進士,由中書舍人歷御史、左副都御史,入清后官至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卒后贈少保,謚“安恪”。有《偕園詩草》《侍御疏稿》等著作傳世。他性格耿直,為官清廉,是青州杰出的歷史名人。房可壯在青州頗具影響,所以其遺聞軼事亦多。
會試中從容應對 趙秉忠慧眼識文
房可壯自幼聰穎,勤奮好學,其父為他延名師教之。18歲入府學讀書,主要學習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習做文章。那時科舉專以八股文形式考試,所以,凡學子必須習做時文,時文也稱制義,即八股文。可壯埋頭攻讀也習做時文。
轉眼6年,房可壯以優異的學習成績,順利地通過了府試、省院試,隨即鄉試中舉。明朝制度,科舉考試三年一次,頭年秋季在各省進行舉人考試,稱作秋闈;到第二年春天,舉人赴京進行會試和殿試,稱作春闈。甲辰年春,可壯在家人的協助下,準備進京,科場一搏。
會試如期舉行。房可壯泰然自若,因他學業扎實,博聞強記,底氣十足,連考三天,從容應付,文章、書寫都既快又好。會試結束后,可壯榜上有名,爾后接著參加殿試。明制,會試是由禮部主持,凡會試中式者稱為貢士。貢士再參加有內閣大學士主持的殿試。殿試有策問等題,考試結束后,根據優劣排出等級名次,不汰員,經皇帝親閱殿試卷以后,張放黃榜公布。本科進士名單,房可壯名列三甲。
房可壯參加的禮部會試,是萬歷三十二年甲辰科。這次會試,青州人趙秉忠是分房小考官。當時傳有“趙秉忠慧眼識鄉文”之事,見于曹貞儒《云門輯舊》一書。書中作了如下記載:“琪老一生心地玲瓏聰慧,今舉其場中辨文四端,眼力之高,誠為人所弗及。琪老為萬歷狀元,歷下科辛丑,再一科甲辰。此時琪老居館中已六載矣,此會試之期,自宜充分房小考官。”趙秉忠在巡房過程中,發現有山東同鄉王家植、王象春、沈朝燁的考卷,根據不同情況作了不同的安排。“又過一房見一卷,琪老曰:‘此似我山東文,更似我青州文,此人非他,必里中房陽初也。’房海客原號陽初,其必薦之。初取在二百名外,琪老又往之,曰:‘我已料是房卷,今中太后了,其提之。’乃提在百名外,琪老又嫌其遠,提在五十名內。開榜,而果房也。”
《云門輯舊》中還提到:“琪老萬歷大魁后,丁憂里居,名郡讀書之人多以其鼎元而往就學焉。”外縣的有王象春等,本縣的有馮士衡、曹貞儒等。當時房可壯在府學讀書,也常找趙秉忠研討時文,將文章讓趙過目。趙秉忠記憶力特強,所以,在考場中能看出房可壯等熟人的筆跡和文章特點。房可壯也有可能沾了老鄉的光,中了進士。
《夜補書功》一文 記錄房可壯聰慧體壯
明末清初,青州有一位文人叫曹貞孺。他的文集名《云門輯舊》,是研究青州明末社會人情的重要著作。集中所載內容,多是曹貞孺親身見聞的名人軼事。其中一篇《夜補書功》,是記房可壯青年時期的事,很有參考價值。全文如下:
鄉紳甲科房海客者,自幼號陽初。少年未始不豪飲,未始不命技,未始不赴席請客,未始不吊喪送葬,里中之俗事無一推辭,似總不讀書者。然,晝日之功不輟,每到夜間,無不補完,不少欠缺,或通宵不寢,或半夜方休。其于人,吉兇之事未嘗絲毫有失而于自己功夫亦未嘗絲毫有失。一則形體壯麗可以受其勤苦,一則資性聰明可以多所記憶,大都只于時藝之大理路、大詞采即一概收之而不必揀擇,取舍于其間,故其骨肉皆覺炫爛而功名易就也。蓋青州之真才甚少,在房海客為近雄渾而王愚谷為近峭勵,而皆以少年而于功名如取如攜也。乃房之肯受勞,貫艱辛,猶比為甚云。
房又云:“人至記文六、七百猶不濟事,必至成千,到滿腹皆文,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矣。”其教人亦不許人搜索脈理,求取調法,但不妨八寸三分,帽兒人人可戴。為是此,房之獨得也。
曹貞孺,清順治朝歲貢生,生平不詳。貞孺出身名門,其父曹璜是明末青州的名人。曹璜住在城北馬氏莊,兄弟四人,除二弟(同父異母)無功名外,他和三弟曹璉、四弟曹珖都是進士(其中曹珖官至工部尚書)。一門三進士,榮耀異常。他比房可壯歲數小一點,論輩份小一輩,對房可壯的情況非常了解,《夜補書功》一文寫得十分真切。此文對后人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揚州任上閑來畫竹 書畫名家為其題詩
明朝天啟元年(1621),房可壯帶著一仆人、二公差,水陸兼行,奔赴揚州,至行臺衙門住宿、辦公。這次,他的身份是欽差南直隸巡按御史,駐揚州行署,任務是巡察兩淮鹽務兼督理地方,可謂重任在身。此間,他深入調查,向朝廷上疏,指陳利弊,推薦人才,整頓鹽業,使淮揚地方的鹽務、政務、商務、軍餉籌備都開創了新局面。
明例,巡按御史在外地任上,不須攜帶家眷。任務的繁重,生活的枯燥,閑暇之時未免寂寞,房可壯利用空閑時間,拾起了畫竹的老技藝。青年時期,他曾在自家的花園種竹并賞竹、畫竹,從仕在京任內閣中書時也經常習畫,畫竹成了可壯的愛好并有了很深的造詣。
天啟二年春的一天,理罷公事,房可壯與揚州知府楊嘉祚閑聊。嘉祚忽問:“房大人可認識董其昌先生?”可壯說:“聞其名已久,但不識其面。”嘉祚說:“董先生正好北行進京,路過揚州,客船停泊東門外渡頭,大人如想見他,這倒是一個好機會呢。”可壯甚喜,遂作了準備,傍晚,由楊知府陪同,換了便服,前往拜會董其昌。
董其昌早已接到楊嘉祚的報信,上岸迎候,未見車馬儀仗,房可壯與嘉祚已至董面前。雙方見過禮,握手言歡,相攜步入船上客艙。房、董二人,亦主亦賓,由知府楊嘉祚招呼仆人,備了酒菜,三個人船上小酌。他們以酒為媒,互相了解,增加感情。
談到畫竹,董其昌道:“不知海客公見習哪家?”可壯含笑答道:“在下既無師承,也無成法,早年對景圖鴉,偶觀鄉先輩馮青方先生畫竹,特景仰之,平素事務纏身,無暇多練,近日方又拾起,聊寫數幀,還望先生賜教呢。”說罷,將攜來的畫竹作品付與董其昌。其昌展卷看罷,拈須贊道:“海客公之竹畫頗有功力和新意,此竹為江南之竹,疏朗瀟灑,卻似夏永畫法呢。”可壯乘興請董其昌題句,其昌即刻題詩一首。詩曰:“一派湖州畫里詩,娟娟疏莜兩三枝,朝來邗水帆前雨,正是龍孫長籜時。”邗水,即邗江,是揚州的一條重要河流,董之停舟處即邗水口岸。董其昌題畫詩思維快捷,表達確切,詩境幽妙,書法精到。他是時代的驕子,文人的精英,聲名顯赫,影響巨大。他為可壯題的這首詩,題目為《廣陵舟次題房侍御畫竹》,后收錄于清康熙《御批歷代題畫詩》,現流傳于世。
董其昌的這首題畫詩,為房可壯畫竹作品增加了品位。二人在揚州相晤、友情題贈,也成為流傳世間的一段佳話。 文/圖 房崇陽
來源:濰坊晚報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