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青州歷史上的赫龍宮
青州歷史上的赫龍宮
赫龍宮故址在萬年橋南首、今眼科醫院大門北側崖坡處。據傳說,赫龍為人們敬奉的五龍之一,有降水患之神威。有赫龍在萬年橋頭鎮守,可確保萬年橋和青州全城百姓免遭水患之災。
赫龍宮,始建年代無考。從原宮內之建筑風格及宮中的古柏分析,該宮的創建年代最晚不遲于明代中期。從該宮處的特殊地理位置看,此宮當在明初重修南陽城時,借北門城墻外之凹地,依城墻而建,距今當在500年以上。
赫龍宮為一道教宮觀,因受當時地理位置的限制,分東西兩院。山門坐南面北,正對萬年橋。進山門有坐南面北的大殿三楹,檐下懸“赫龍宮”大木匾,迎面有抱柱聯一副:“海潮潮,潮潮潮,潮潮潮落;水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進殿居中是大半人高的神臺,神臺之上塑著赫龍坐像,像高2米有余,人身龍頭,形態半人半龍,身披橘黃色龍袍,面色藍綠相間。神臺兩旁兩根立體盤龍雕柱,龍頭探出立柱半米有余,活龍活現。特別是那兩只龍爪,雕工精細,架勢逼真,其揮爪之勢,著實讓人望而生畏。赫龍塑像身后,離后墻1米處有屏風式鏤空背屏,上雕祥云,下雕海水,居中立雕一巨龍,龍頭居高而下,虎視眈眈,龍爪猶如餓龍撲食,場景陰森可怖。東西兩山墻塑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四神像,手中各執不同法器,姿勢各異。貼西南角處,有院門可通西院。西院比東院大兩倍,內有坐南面北的大殿五楹,殿前有高大的露臺,臺階五級。大殿的中三間有六扇落地式木格大門,兩頭兩間下為磚墻,上為格欞花窗。殿前有兩株碗口粗的黃楊樹,對植在磚鋪的露臺上。大殿內迎面供的是元始天尊塑像,兩旁配祭著老君、呂祖像。三面墻上,繪著精美的壁畫二十四孝圖。不知是巧合還是經意安排,該宮中的二十四孝壁畫,與萬年橋欄板上的二十四孝圖基本出自同一藍本,繪畫及雕刻手法如出一轍。院內除南大殿外,另有出廈的東廂三間、北屋兩間為齋房僧舍。該宮未毀前,東西兩院內有古柏數株,遮天蓋日。又因該宮東南兩面緊倚城墻,陰山背后,再加上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塑像,入宮者無不感到陰森恐怖,毛骨悚然。
赫龍宮雖是一座道教宮觀,但不知從何年始,卻一直有和尚住宮主持宮務。據走訪解放前宮中最后一名當地蓋姓小道士證實,至建國前的十幾年間,宮中的最后兩任住宮和尚,都是由法慶寺派來的,宮中的一切開銷均由法慶寺撥付。法慶寺內的僧侶,與赫龍宮的道士時有來往。
據民間傳說,赫龍神有呼風喚雨、鎮水患、保百姓平安之神威。看來,古人把赫龍宮建在萬年橋南首,絕非偶然。傳說歸傳說,從建了赫龍宮以來的500年間,南陽河經歷了無數次洪水肆虐,萬年橋卻始終安然無恙。據當地老人回憶,在民國20年代末,南陽河曾發過一次很大的洪水,洪水曾漫過橋面,但大橋仍堅如磐石,巍然屹立。
至建國前夕,赫龍宮宮內之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建國后不久,因扒城墻修建萬年橋南首的馬路,宮之建筑被全部拆除,最后的那個住宮和尚和小道士于建國初期還俗。本文中的多數內容,便是其中一位在世的小道士提供的。 (有令衡)
來源:今日青州

點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