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聊齋志異》里的青州人、青州事
《聊齋志異》里的青州人、青州事
在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現存491篇中,據粗略統計,明確提到青州、益都的就有28篇之多,這還不包括清初青州府下轄的除了益都之外的臨淄、博興、高苑、樂安、壽光、臨朐、安丘、昌樂、諸城和博山10縣的,不可謂不多。
1.《犬奸》:“青州賈某,客于外,恒經歲不歸。”這篇小說出自卷一第十九篇,是一篇充滿爭議文字。最流行的說法就是作者在宣揚黃色內容,也就是獸交。其實這是天大的誤會,作者只不過是借這個丑惡的現象,來諷刺當時社會環境的污濁罷了。
2.《王成》:“王成,平原故家子,性最懶……王祖為衡府(指青州衡王府)儀賓,家中故物,多此款式,因把釵躊躇。”出自卷一第三十八篇,講述了一個名叫王成的敗家子,做生意不成卻以斗鶉致富的離奇故事。
3.《董生》:“董生,字遐思,青州之西鄙人。”出自卷二第二篇,全文比較長,講述了董生和王生遇見同一個狐妖卻有不同結局的故事。他們在酒席上已經受到醫生警告,但是董生面對狐妖的謊言,并沒有警醒,最終喪命了。王生則幸運一點,他夢中受到了董生的提醒及責怪,最終擺脫了狐妖。而狐妖在審判后,也因為多傷人命,被追去金丹,但是王生已經將它皮革剝掉,它不能生還,只能做鬼了。
4.《林四娘》:“青州道(指青州巡道,陳寶鑰,福建人,清康熙二年出任青州道僉事。)陳公寶鑰,閩人……妾,衡府宮人也。”出自卷二第四十篇。林四娘,明朝末年人。原本是秦淮歌妓,后又成了衡王朱常庶的寵妃,雖然平生只參加過一次戰爭,卻因此而被人們稱為“姽婳將軍”。姽婳就是美麗的意思,這位年輕貌美的姽婳將軍,在那次艱難的戰爭中香消玉殞,然而她那不散的芳魂,又在世間留下一段神奇的故事。
5.《諭鬼》:“青州石尚書茂華為諸生時,郡門外有大淵,不雨亦不涸。”出自卷三第三十二篇。石茂華(1521—1583),字君采,號毅庵,明中期大臣,青州益都人,官至兵部尚書,公正明斷。自古以來有“民不與官斗”之說,鬼都怕官,何況小民百姓。這是社會的悲哀,是對封建社會官僚體制的諷刺!
6.《番僧》:“釋體空言:”在青州,見二番僧,像貌奇古;耳綴雙環,被黃布,須發鬈如。“出自卷三第三十六篇。番僧,就是西域來的僧侶。釋體空:體空和尚。釋:釋子,和尚的通稱。體空是他的法名。從一個角度說明青州古代佛教的興盛。
7.《柳秀才》:“明季,蝗生青兗間,漸集于沂。沂令憂之。”出自卷四第十一篇。以一個奇異的故事,歌頌了憂民的地方官員和舍身助民的“柳神”,反映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境界。
8.《妾擊賊》:“益都西鄙之貴家某者,富有巨金,蓄一妾,頗婉麗,而冢室凌折之,鞭撻橫施。”出自卷四第十九篇。本篇耐人尋味,為很多男士所向往。據說,僅題目作者就改動了四次。
9.《雙燈》:“魏運旺,益都之盆泉人,故世族大家也。”這幾乎是《聊齋》里最浪漫的一個故事了。每個人心里最柔軟的部分,在黑夜里會更柔軟,燈就是手指,不停地撥啊撥,酥軟的疼。
10.《捉鬼射狐》:“李公著明,睢寧令襟卓先生(李襟卓,名毓奇,山東益都人。明萬歷十年壬午山東鄉試第二名,萬歷四十年至四十四年任江蘇睢寧縣知縣。)公子也……公益都人,僑居于淄之孫氏第。”胸中浩然有正氣,鬼怪狐仙又怎么能奈何他呢!
11.《蹇償債》:“公乘赴青州,衡府內監見而悅之,愿以重價購之,議直未定。”陽世欠下的債,而經陰司轉生來償還,這事足以勸人為善的了。
12.《孝子》:“青州東香山之前,有周順亭者,事母至孝。”今青州東部香山屹立依然,孝子割股療親的故事傳頌依然。
13.《綠衣女》:“于生名璟,字小宋,益都人。讀書醴泉寺。”這則傳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綠蜂精。作者通過描寫她和于璟一段短暫的愛情經歷,贊頌了弱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的追求,十分凄婉而感人。特別是故事的結尾,想象美好而奇絕,千古未見,帶給我們永遠無法忘懷的感動。
14.《馬介甫》:雖未直接提及青州,但涉青州衡王府舊事。雖然題目叫“馬介甫”,但整篇故事講的卻是馬介甫的朋友楊萬石娶了一個惡婦,結果家人飽受其虐,最后惡婦得到應有的報應。馬介甫只是在危難關頭出現了幾次,避免了更大的悲劇產生。文章最后的評論寫得尤為精彩,引經據典超過了50處,堪稱《聊齋志異》中的上乘之作。
15.《杜翁》:“一人戴瓦壟冠,自內出,則青州張某,其故人也。”借夢境諷喻人世。杜翁夢中由人變豬,是對好色杜翁的懲罰。對人世間為某種利益或欲望,而不顧一切寡廉鮮恥者,進行了辛辣的嘲笑和無情的揭露。
16.《胡大姑》:“益都岳于九,家有狐祟,布帛器具,輒被拋擲鄰堵。”描述了一只作祟的妖狐。
17.《蕙芳》:“馬二混,居青州東門內,以貨面為業。”今青州東門,地名尚有,多回族聚居,面食也好。馬二混是個啥人有如此艷福?“其人但樸訥,并無他長。”由此可見,仙女“貴樸訥誠篤也。”也給現代“白骨精”們擇婿提了個醒。
18.《山神》:“益都李會斗,偶山行,值數人籍地飲。”青州多山,山神的模樣——“面狹長,可二三尺許;冠之高細”,可見一斑。
19.《大人》:“長山李孝廉質君詣青州,途中遇六七人,語音類燕。”“高以丈許……以手攫馬而食,六七匹頃刻都盡……折樹上長條,捉人首穿腮,如貫魚狀”,可見“人”之大;“擲地”的斷指,“大于脛骨”,手指頭有人的腿骨那么粗,可見“導……后來者”之巨,想象和夸張,非凡矣!
20.《董公子》:“青州董尚書可畏,家庭嚴肅,內外男女,不敢通一語。”講述的是一個關公顯靈懲處惡人的故事。董尚書可畏,疑即董可威,字嚴甫,號葆元,山東益都人。明萬歷丁未(1607)進士,官至工部尚書。詳見《益都縣志》。
21.《鏡聽》:“益都鄭氏兄弟,皆文學士。”“儂也涼涼去!”真千古之快事也!
22.《醫術》:“會青州太守病嗽……益都韓翁,名醫也。”名醫何必多識字,逞棋拉大夫,戲謔之言也。
23.《鞠樂如》:“鞠樂如,青州人。”得道成仙,身穿道服,肩背蒲團,從家中“冉冉飛出”的服具——好一個蒲翁的想象!
24.《詩讞》:“青州居民范小山,販筆為業,行賈未歸……吳蜚卿……益都之素封……此益都鐵商張成索某書者”。三年冤獄,一朝而雪。這篇贊揚的是時任青州知府周元亮斷案的故事,他時時留心世事,連酒店墻壁上的詩詞也不放過,最終“知己其神”,緝得真兇。同為司法官,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25.《單父宰》:“青州民某,五旬余,繼娶少婦。”單父諧音為“騸父”,指兒子閹割父親,此官自嘲為“單父宰”,是慨嘆自己成了騙父之民的宮宰。
26.《布商》:“布商某,至青州境,偶入廢寺,見其院宇零落,嘆悼不已。”講述的是神佛現身,引導一位將軍拯救被惡僧迫害的布商的故事。
27.《杜小雷》:“杜小雷,益都之西山人。”寫的是杜小雷忤逆(舊時稱不孝順父母、公婆)的妻子,在給婆婆做的馎饦(bótuō,也作“不托”“饦”,面食名。此處用指水餃。)中“雜蜣螂(qiāngláng,一種鞘翅昆蟲,背有堅甲,黑色,喜食糞,青州當地俗稱‘屎殼螂’。)其中”,最后變成豬,被游街示眾,是宣揚孝道的故事。
28.《秦檜》:“青州馮中堂家,殺一豕……聞益都人說……于青州城北通衢旁建岳王殿……又青州城內,舊有澹臺子羽祠。”此篇提及青州最多,馮中堂,即馮溥(1609—1691),字孔博,臨朐(今臨朐縣,時屬青州府)人。順治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見光緒《山東通志·人物志》。中堂,宰相的別稱,明清時以之稱呼內閣大學士。今青州之偶園,俗稱馮家花園,即馮溥晚年養老之所。
今天,當我們沉迷于《聊齋志異》奇詭迷離的鬼狐故事、徜徉于志怪小說的藝術巔峰的時候,很少會想到它流傳到現在經過了多少驚險、艱辛與磨難,很少會想到《聊齋志異》中竟有那么多的青州故事。
公元1715年2月25日,蒲松齡先生依窗危坐而卒,距今已整整300年。他生前因為貧窮,沒有能力把《聊齋志異》刻印出來,只是以手抄本形式流傳。現在《聊齋志異》已經有25種外文譯本,它雖然是文言,在中國卻婦孺皆知。毛澤東主席欣賞《席方平》,鄧小平酷愛聊齋,它帶給了億萬華人無盡的精神食糧。
驀然記起一句話:“有時候,一個人走了,才使人更加覺得他的存在。這種存在的由來,根本在于他曾經做了些什么。”

點評內容